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研究及对策


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研究及对策

发表于经济论坛2005年第6期

叶堂林,刘煜,赖小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70)

(太极集团,重庆 400015)

 

摘要: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五个倾斜度的定量分析研究,得出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具有不公平性的基本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竞争 公平性 倾斜度系数

 


1997年以来,我国粮价连续几年走低,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也持续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471998年为2.511999年为2.652000年为2.792001年为2.902002年为3.112003年为3.24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跌破4.5亿吨,跌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低点。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呢?为了探究其原因,本文对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进行了分析。

一、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公平性的测定方法

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公平性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对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总体政策特性,其实质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判断资源的转移方向:资源是无偿从非农产业转移给农业还是从农业转移给非农业。因而,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可以用国家各项政策对农业的倾斜度来反映,具体可以从下面五个指标得以反映,即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国家财政资源对农业倾斜度、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倾斜度、国家对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农业税收负担水平。

1、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

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速度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倾斜度和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倾斜度两个指标来衡量。具体可用下面两个公式来计算:

R1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指数÷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指数…………….1

R2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增长指数÷国家基本建设支出增长指数…………….2

式中:R1-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倾斜度系数;R2-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倾斜度系数。

R121时,表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是向农业倾斜的,农业得到了保护;当R121时,表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是倾向非农业的,农业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

2、国家财政资源对农业倾斜度

财政资源对农业倾斜度可以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总支出增长速度的关系来反映。具体可用下面公式来计算:

R3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指数÷财政总支出增长指数…………….3

式中:R3-国家财政资源的农业倾斜度系数。

R31时,表明财政资源向农业倾斜,农业得到了保护;当R31时,表明政府不仅未对农业进行保护,反而在进行剥夺。

3、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倾斜度

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倾斜度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增长速度与国家科研总投入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可用下面公式来计算:

R4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增长指数÷国家科技三项费用增长指数…………….4

式中:R4-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倾斜度系数。

R41时,表明国家科研投入向农业倾斜的,农业得到了保护;当R41时,表明国家科研投入向非农业倾斜的,农业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

4、国家对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

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反映的是国家侧重于保护农产品价格还是侧重于保护非农产品价格。具体可用公式(5)来计算:

R5农产品收购价格年增长指数÷居民消费价格增长指数…………….5

式中:R5-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系数。

R51时,表明国家对产品价格保护向农业倾斜的,农产品价格得到了保护;当R51时,表明国家对产品价格保护向非农业倾斜的,农产品价格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

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反映的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年增长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格年增长指数之间的关系。具体可用下面公式来计算:

R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年增长指数÷商品零售价格年增长指数…………….6

R61时,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正保护,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得到了正保护,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不利;当R61时,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负保护,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得到了负保护,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下降,对农业生产有利。

5、国家对农业税收负担水平倾斜度

国家对农业税收负担水平倾斜度反映的是农业各税年增长指数与国家总税收年增长指数之间的关系。具体可用下面公式来计算:

R7农业各税年增长指数÷国家总税收年增长指数…………….7

R71时,表明农业税收年增长速度快于国家平均税收年增长速度,即农业没有受到相应的保护;当R71时,表明农业税收年增长速度低于国家平均税收年增长速度,即农业受到相应的保护。

二、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竞争公平性的测定结果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本文利用1985-2002年国家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到表1(其中R1 ,R2 ,R3,R4,R5,R6, R7含义同上)。


1 我国对农业倾斜度数据

年份

R1

R2

R3

R4

R5

R6

R7

1986

0.8687

1.0833

1.0902

1.2086

0.999

0.954

1.0339

1987

1.0503

1.2184

1.0355

0.8352

1.044

0.997

1.1146

1988

0.9363

0.8948

0.9936

0.9761

1.035

0.981

1.2984

1989

1.1130

1.3086

1.0961

0.9539

0.975

1.009

1.0103

1990

1.2071

1.1604

1.0601

1.1546

0.945

1.033

0.9994

1991

1.0184

1.1075

1.0285

0.8107

0.938

1.000

0.9734

1992

0.9171

1.1337

0.9789

0.8480

0.972

0.984

1.1918

1993

0.7516

1.0494

0.9440

0.8389

0.989

1.008

0.8173

1994

0.8689

1.0419

0.9696

0.9337

1.127

0.999

1.5278

1995

1.23

0.8331

0.9156

0.8396

1.024

1.110

1.0198

1996

1.2475

1.1186

1.0475

1.4327

0.962

1.022

1.1614

1997

1.122

1.0056

0.9408

0.9155

0.929

0.987

0.9025

1998

1.2843

2.1183

1.2890

1.6545

0.927

0.970

0.8918

1999

1.2549

0.5081

0.7700

0.6959

0.884

0.988

0.9210

2000

1.0437

1.1728

0.9412

1.0491

0.960

1.006

0.9327

2001

0.9572

0.9688

0.9974

0.8171

 

0.999

0.8513

2002

 

 

 

 

 

1.018

1.2925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叶堂林博士论文《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整理


1、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的测定

1  我国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倾斜度曲线

其中R1的均值是1.0544,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上升。

2  我国对农业基本建设倾斜度曲线

其中R2的均值是1.1077,呈下降趋势。

对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长速度,但从趋势来看趋于下降;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速度高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增速,而且有加速的趋势,换而言之,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总体增速良好,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总体是高于其他产业的。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首先从1999年以后数据变化趋势来看,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速度相对于其他产业下降幅度较大;其次是1998年的数据异常,那是因为1998年我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导致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如果不考虑1998年的异常数据,其实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情况并不好;最后我国对农业及农村基础建设欠账还是很多,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江、大河、大湖得不到有效治理,许多河道淤积,以致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抗灾能力下降,大面积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2、国家财政资源对农业倾斜程度的测定

3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倾斜度曲线

其中R3的均值是1.0061,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下降。

对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国家财政总支出增长速度而言,比重在不断下降,且下降趋势非常明显,而在排除1998年异常数据后,情况还要糟糕。这说明财政对农业投入相对于对其他产业投入而言是不充分的。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家财政资源对农业倾斜程度低于其他产业,而且在加剧恶化。

3、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倾斜度的测定

4   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倾斜度曲线

其中R4的均值是0.9978,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上升。

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增长速度低于国家科技三项费用增长速度,但情况趋于好转,其中1998年数据较为异常,这说明国家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相对于国家对其他产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而言是不充分的,虽然情况趋于好转,但好转速度较慢。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倾斜度低于其他产业的。其结果导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27%35%

4、国家对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测定

1)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测定

5  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曲线

其中R5的均值是0.9807,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下降。

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产品收购价格年增速低于居民消费价格年增速,且呈恶化趋势。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程度低于其他产业,并在加剧恶化

2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测定

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程度曲线

其中R6的均值是1.0038,而且从趋势来看,趋于上升。

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年增速大于商品零售价格年增速,而且呈加速上升态势。这说明我国对农资生产、流通部门补贴的传统方法效率极其低下,不但没有使农资价格下降,反而导致农资价格上涨速度超过一般物价上涨速度,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无利可图,农业丧失国际竞争力。究其原因就是农资生产、流通部门的垄断导致低效率。按“关税升级原理”农业要具有国际竞争力,农资必须实现低关税率甚至零关税率。可见,今后放开农资部门实现市场化、改变农业补贴方向和方式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5、农业税收负担水平的测定

7  农业税收负担水平曲线

其中R7的均值是1.0553,趋于下降。

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各税平均增速高于国家总税收平均增速,但增速程度趋于下降。这说明农业总体税收负担增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这种情况正逐步得以好转。


2 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距数据及恩格尔系数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消费水平对比

(农村居民=1)

恩格尔系数

农村

城市

1997

2.47

3.1

55.1

46.6

1998

2.51

3.3

53.4

44.7

1999

2.65

3.5

52.6

42.1

2000

2.79

3.6

49.1

39.4

2001

2.90

3.6

47.7

38.2

2002

3.11

3.5

46.2

37.7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6、农业保护水平产业间测定的最后结论

根据对上述五个方面的测定,我们可以看出除国家对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倾斜度较好外,其他四个方面农业在产业间竞争中都处于负保护之中。所以,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并没有真正实现公平竞争,也就是说,我国政府更偏重于保护非农产业,而不是农业。这可以从经济运行结果得以验证,具体可以见表2,在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在拉大,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对下降,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大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97年为2.471扩大到2002年的3.1112003年为3.241。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36个国家资料,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均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21,中国是其中一个。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户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0年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33元、1980元、2805元和5135元。1998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64元增加到2253.4元,年均增长1.39%。同期,纯农户和兼业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34元和2031元降到1933元和1980元,年均分别下降1.68%0.84%。以上数据可见政府在农业与非农业这个天平上更多地倾向于非农业。

三、政策措施

1、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最终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税率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消化,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解决。各地按照减税比例调减到户,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同时据实核减合法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并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2、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

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提倡干部交叉任职,压缩乡镇开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和教师队伍。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3、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主产区。为切实支持粮食主产区振兴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并本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则,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4、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各级政府要依法制定并严格执行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

5、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具体包括对农田水利建设、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建设等投入,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现代化条件。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牧区水利、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和秸秆气化等各种小型设施建设。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强粮棉生产基地、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农村能源示范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建设,加强退耕还草、围栏草场、人工种草、治虫灭鼠的草原保护工程,加强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西部地区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植树造林、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投入,东部地区加大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的治理。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上学难、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6、加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应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继续安排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加大优良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尤其是出口优势产品品种选育,例如蔬菜、水果、花卉等,同时,应加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对农民应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对未来将要投产应用的技术必须超前安排,不间断地进行研究,从而使技术创新源远流长,始终拥有必要的技术储备。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