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方经济学者在信息论和博弈论上倾注了大量精神,提出了信息不对称论和非理性博弈论,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成为一种获利资本,也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非理性博弈会使参与博弈的个体凭着意愿获取预期的博弈结果。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用西方学者的观点来破解出给我们的两道难题。
逼迫人民币升值,对方的基本理由是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对西方来讲就是贸易逆差),具象的讲就是削弱中国货在国际市场的“破坏性”竞争力。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可能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因为,中国出口的产品多数属于成本在价格(或价值)中占绝大比例的产品,也就是附加值相对低的产品。而成本的构成中,原材料所占比重很高,所谓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一般占到15%到25%之间。由于经济全球化,原材料的成本是由世界性的价格决定的,原油、钢铁、有色金属的铜、铝等,都是随着国际期货市场的价格涨落。假如人民币升值了,那么我们购买原材料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了,产品成本反而降低了,在国际市场上,如果保持同类产品的原有的国际货币价格,中国商家的获利空间会比人民币升值前更大。但是,当获利的国际货币再次兑换成人民币时,会缩小了,也就是当以人民币计算经济价值、经济规模时,总的价值变小了。其实这是西方国家所要的结果,因为这样,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会下降。
中国经济持续十多年平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大大缩短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特别在是他们的经济增长十分缓慢的情况下,会对他们在世界范围的长远利益造成威胁,这就是让人民币尽快升值的“醉翁之意”。同时,为了重温当年迫使日元升值带给美国偿还到期公债的好处,人民币升值也会减轻中国大量外汇储备中那些即将到期的美元债券的变现压力。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非理性博弈的现象,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在自己经济增长乏力,还没有做好全面调整的时候,如果抑制住中国的增长强势,会保护他们一些既得的经济势力和未来利益。由于,人民币升值迟迟得不到中国方面的响应,他们不得不再给我们出一道难题,让原油等基础原材料的价格飞速上涨。这种上涨,虽然也会对其自身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是由于其目前处于调整期,增速缓慢,这种负面的影响相对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还是小得多。通过这种操纵国际原油等基础原材料的价格进行非理性博弈,他们就是想争取到自己的最大战略利益。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如果考虑“因势利导”地调低经济增速,将会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我们把西方国家出给我们的两道难题变成一个问题,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速度,比如定在6%,而保持人民币的国际兑换比值,结局会怎么样?第一,那些操纵原油等基础原材料的“炒家”会不可估量地“蚀本”;第二,腾出我们针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调整做出相应调整的时间和空间;第三,令那些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甜头的国际大公司减低对中国市场的“疯狂掠夺”的野心;第四,使得我们企业的运营方式更加趋于合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总之,我们会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比较竞争优势,实现“长治久安”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