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重塑是行情能否转折的关键


        本周大盘延续多日的疲弱走势继续回落,周K线的长阴显示下跌明显加速。从促动因素来看,股权分置方案推出后不被认可,是股指回落的基本面原因;从资金流动角度来看,以深中集为代表的“新核心资产”在机构资金的抛售之下向下跳水,成为拖低股指的直接因素。

  一周市况:主流资金依旧冷淡

  在上涨个股方面,本周市场最令人注目的方面集中股权分置概念股的表现上,四家股权分置试点的公司有三家公司复牌,股价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短暂上涨,但三一重工、紫江企业仅仅拉出一个涨停后即放出巨量收出长阴,显示出场内资金择机出局的愿望依旧强烈。受股权分置概念股清华同方带动,两市的本地股、高校概念股、科技网络概念股等有所表现,但从走势来看,盘中明显缺乏主流资金的光顾,其总体超跌反弹的性质并不能有效抑制股指下滑的步伐。

  下跌个股中,本周抛压最为明显的板块有两个,一是曾经大幅炒热的基金重仓股持续退潮,深中集、深万科、华桥城、中海发展、海油工程、苏宁电器、贵州茅台、上海机场、沪天化等股票皆出现明显的资金出货迹象;二是受宝钢股份增发受市场唾弃带动,也同样属于基金重仓股的长江电力、中国石化等大盘指标股上周亦明显的下挫。这一走势显示,以基金为代表的主流资金对当前的市场依旧冷淡。而在基金出货的同时,两市的绩差股群体继续处于漫长的回落过程之中。

  焦点追踪:分置试点并不被认可

  在舆论热点方面,本周最为睹目的焦点无疑即是有四家股权置试点公司推出的具体方案及其市场反应。这四家公司的具体方案为:三一重工:由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每10股派送3股红股并每10股派送8元现金;

  清华同方: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派送3.56股红股,同时承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不低于33%;紫江企业: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派送3股红股,承诺自非通股份可以上市交易时起,12个月内出售比例不超过4%,36个月内出售不超过10%,并保证出售价格不低于2005年4月29日3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格2.8元的110%即3.08元。

  金牛能源: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赠送2.5股红股,承诺股份获准上市之后的18个月内不出售,其后的18个月内出售比例不超过5%。

  从方案本身来看,各公司的大股东以“支付对价”为前提,依据不同的估值方法与定价思路,均出让一部分比例的利益给流通股股东以换取非流通股份的流通权,但市场反响并不积极,两类股东分歧较大,总体较不认可的态度占据主流。分析起来,试点方案对市场而言其实是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即是上市公司提出的“对价补偿”原则,将市场长期以来呼声较高的改革需做到“A股含权”以及“对流通股股东进行补偿”的原则落在了实处,改变了历次改革尝试中大股东坚决不让利的局面。具有争议的方面是,市场认为非流通股东让利比例明显不足,以三一重工为例,该股2003年6月18日向社会公开发行6000万股流通股,价格为15.56元/股人民币,其发行前的每股净资产为2.62元,即非流通股的历史持股成本是2.62元,流通股东的历史持股成本就是15.56元。方案实施后,以上述成本对比基础计算,两类股东追溯的历史持股成本变化为: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每10股赠送3股并补偿8元现金,按照该公司目前1.8亿股非流通股、6000万流通股计算,方案完成后,原非流通股的股本数将下降为16200万股,其原始持股成本为(2.62*18000+4800)/16200=3.21元;而方案实施后原流通股东获取10:3的送股并获得非流通股东派发的4800万现金,成本变动为(15.56—0.8)/1.3=11.35元。上述计算均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并高度抽象化,其合理性应该说并不完备,但简单比较仍可以看出,两类股东的持股成本在变动后依旧差距巨大,应该说,这是市场总体对试点方案不认可的根本原因。

  而上述试点方案遭受冷遇还有市场方面的原因,在当前疲弱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一般对利多麻木而对利空敏感,虚拟资本定价最根本的因素取决于市场的心理预期,在下跌市场中,由于系统风险的存在,股价的下跌使大多数投资者成为输家,再好的方案实施的结果如不能带来股价的上涨,对于持股者来说也没有实质的意义,而改变市场的预期,需要方方面面更多的努力。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四家股权分置试点对市场的影响对市场是“中性的”,即市场本身的运行趋势并没有因分置方案的推出而改变。

  市场运行:重塑信心是回暖的关键

  从股指运行方面来看,市场的持续下跌使得上证综指悄然又回到了1100点附近,如果刨去虚增的成分,则股指早已应在1000点之下,这一点位也是6年以前1999年5.19行情启动之前的点位;这期间,我国GDP以年均8%以上的水平早已“增值”超过了50%,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持续降低了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根据两个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截至周五,沪深两市平均市盈率已降低16倍左右,这是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随着市场的持续下跌,在悲观绝望之中,我们认为的机会日益临近,超跌股品种有望成为反弹的先锋与短线热门品种,可作投机性关注;与此同时,对于那些炒高而正在退潮的高价股则需要继续回避风险。从中线角度来看,市场要走出持续的弱势还需要其他一系因素的促动,其中信心重塑尢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