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国防当担当国际责任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部长姚有志少将谈新时期国防战略
本报记者 吴永强
新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的战争演绎着各种军事力量的较量,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应当承担怎样的国际安全责任?中国的国防战略将如何定位?又将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如何调整?国防战略是否能确保国家利益所在?如许重大的问题,且听中国军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姚有志少将一一道来。
采访姚有志少将,在他朴素的将军办公室。谈论新时期国防战略这样一个宏大、厚重的话题,殊觉不易。而话题打开,这位常年研究军事战略的将军级专家并没有空洞的理论,反而从一首歌的歌词说起。
“现在有首歌唱的是什么赶上盛世享太平。对于老百姓来说,安居乐业理所当然,可对于我们军人、对于我们军队、对于我们国家来讲,这样享乐的思想要不得”姚有志以这样的开场白态度鲜明表达了新时期国防战略的一种基调。
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段落小标题)
谈及中国国防战略问题,姚有志谓,首先应认识中国所面临的周边区域国家状况,这是关系中国国防战略的密切因素。其中首要问题是当前的亚洲安全热点----台海问题和朝核问题。在进一步分析时,姚有志指出,当分两个层面来看待,一个是我们国家自己内部的事情,一个是国际问题,两个问题应当说都是现阶段亚洲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也是影响世界的不稳定因素。
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研究的将军并不隐瞒的表示,尽管台海问题是中国内部的问题,但是它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国际问题,一旦台海真的暴发战争,来自各方的军事势力都可能卷入,会形成复杂的战争格局。“但是,不管形势怎么发展,中国目前都具备了打赢这场战争的能力。”
论及朝核问题,姚有志少将非常果断地说,我们不希望半岛有核威胁,但是也不愿意看到半岛再起战火。这个问题的升级会影响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利益,中国的姿态非常明显,希望和平,不希望战争。姚认为,朝鲜半岛需要稳定,但是也不排除有可能会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这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对外电报道中国在与朝鲜的边境上增加了军队,甚至有传中国会出兵援朝,将军表示,外界的揣测没有根据,中国军方自有立场。
亚洲其他安全问题和伊拉克问题,亦是关系中国国防战略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对此,姚有志认为,世界的军事力量现阶段是不均衡的,所以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他称,世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大国应当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现阶段的国家安全,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不是简单的军事对垒,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战争的特性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大国的责任感,包括在军事上的责任感,尤其重要。
战略调整 因时而变(段落小标题)
新时期的国际情势可谓波诡云谲、变幻复杂,尤其是国际间提出“新军事变革”以来,中国如何实现、迎应这种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的国防战略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在被称作为中国军方高层重要军事决策提供咨询的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部长姚有志身上,思考的更为深刻。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国防战略不能割裂开来看,而一个国家的国防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而战略调整,亦是一种关乎全局的指导方针的调整。”
姚有志对记者表示,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和判断,是确立中国国防战略的一个基本依据。依据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发展所作出的认识和判断,中国曾几次进行战略调整。如新中国成立伊始、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60年代后,国防军事战略从建设一支强大的、诸军兵种兼有的现代化军队的奋斗目标一直到由于鉴于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趋于紧张,国家面临来自多方面的侵略威胁、战争挑衅和军事压力,军队建设也逐步转到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军队工作的重心亦转移到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上来,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
中国军队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对军队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次重大国防战略调整当是198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际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决定军队建设从临战准备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即充分利用较长时间内大仗打不起来的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为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好长期准备。
可以看出,由于历史时期、国内外环境、目的要求的不同,国防战略以及具体战略方针的调整亦因时而变。
“积极防御” 应对新形势(段落小标题)
不得不承认,与姚有志少将谈论国防战略,需要有着丰富的历史、军事知识储备。在谈论到新时期国防战略转型时,姚有志兴奋而起, 站在墙壁前的大幅军事战略地图前,根据图势纵横指点。
“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国际尤其是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你看,周边二十多个国家中,有大国有小国,有强国有弱国;有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也有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有友好的国家,也有不友好的国家;有有核国家也有无核国家;有建交国家也有没建交国家;
前些年军内也有些论调说什么周边无敌国,这种麻痹的思想不但当即遭到张爱萍上将的严厉批评,就是现在看来,也是非常要不得的。”
所以,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对国防战略实施调整、充实,亦成为必需。
姚有志表示,现阶段的国防军事战略指导思想是“积极防御,但由于军队处于新的转型期,不同时期,具体战略方针则有所调整,这次调整转为攻防兼备、较为注重积极的成分。而积极到什么程度,则要看具体战略方针的调整”。
具体来看,这次转型主要体现在如下个方面。其一:由陆军地面战向空、海多兵种联合作战转型;其二: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机械化、信息化并重转型;其三:海军战略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御转型;其四:由内线防御型向外线攻防兼备型转型。
“不得不承认,世界新军事变革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提供了历史机遇。这个机遇要求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国防和军队的发展要时不我待。”
在解读新时期国防战略何以出现如此重大转型原因时,姚有志少将表示,其根本原因是适应国家新安全需求而出现调整的。在“新军事变革”时期,如何直面、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是中国军界迎接挑战的必然抉择,也直接关系到国防战略的转型。而只有全面提高中国军队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才有可能为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才有可能更好地贯彻国防战略所蕴含的具体含义,担当起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防责任”。
----记者采访手记
儒雅其人 威武其性
----姚有志少将印象小记
初见姚有志少将,甚觉外表斯文、温蔼,可谓和平时期高级将领的“共性”。然而,话题进入军事、战略、国防等字眼,站在大幅的军事地图前,分析、擘画起国家周边情势,水文、地理、交通、要冲,条分缕析,思维缜密,神态亦立趋活跃。除了对历史、军事、战略、国情等熟稔之外,其威武、肃正亦于不经意间激发。对“安享太平”思潮、对“盛世论”的严肃驳斥,分明让人感受到了虽然是在和平时期,但军人毕竟是军人、将军毕竟是将军。 而在直面国际新军事变革与国防安全战略转型之关系上,军人对战略问题独特的视角和研究者的缜密又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而采访姚有志少将,不得不提到感谢的另一位将军----中国军事科学院政委温宗仁上将。这位对我国传统军事理论孙子兵法、对军事谋略有着深湛研究的三星上将,亦有着颇为开明的心态。听完记者采访思路,慨然允诺并积极安排,一扫地方行政部门的拖沓。更为令人感谢的是,温上将“点将”安排的姚有志少将,乃鼎鼎著名的军事、战略专家,真可谓访谈对路,甚合“心水”。对于国家国防战略、对于中国在新的国际情势下如何灵活应对,虽然诸多内容涉及军事机密,不便言说,但将一些朴素的道理、基本的理念,告诉国人、告知普罗大众,想必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温上将之意,或于此焉。
事实上,无论是从姚有志少将、还是温宗仁上将,给人深刻感受的中国军队的一种威仪,感受到大国国防的一种担当和责任感。正如一位著名军事评论家所言,此为军队幸甚,国家幸甚。
姚有志简介:
男,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博士生导师,少将,著名战略专家。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专著多部,涵盖中国国防战略、军事谋略、孙子兵法、国际军事考察等多领域。专论研究常见于《军事学术》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等军内核心刊物。其所任职的军事科学院是中国军事理论的最高研究机构,也是解放军决策层最重要的智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