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深圳的人口问题


我看深圳的人口问题

62号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读到一篇名为《深圳遭遇成长烦恼“人口问题”亟须破题》的文章,文章中历数深圳人口增长之快,是现代城市人口发展所罕见的,同时给深圳城市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一个按80万人口标准设计的城市规模,却要承载着1200万人口的压力,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似乎在明确不过的了:城市扩建抑或压缩人口?

众所周知,深圳市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的过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外来人口的迁入。扩大城建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人口的迁入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再者,以深圳人口的“机械增长”模式来说,既是城市的现在的设计规模增大一倍,人口会以更大的速度流入。

所以,很多人想到了如何控制深圳人口的增长,如何把深圳人口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文章也有观点提到,如果用行政的强制手段把1200万人口压缩到其一半的规模,如果没有战争发生或者是瘟疫流行,在现代社会好像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应该实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人口调控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实现对深圳人口数量的调控和结构优化”,我想这个办法是好的。深圳人口的快速增长,还是外来打工者的不断涌入造成的,深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正是这些打工者的外出打工挣钱的摇篮,所以,加快深圳市产业升级,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现状,是控制外来人口流入,有效控制深圳人口超常规增长的最好的办法。从源头上掐断对外来人口打工的需求,才能有效阻拦供给的无限涌入。市场的问题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但问题往往也就是这样的,最好的办法不一定最行得通的办法。大家都知道产业升级的好处,就连整个中国都在谈产业升级,但产业升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并且有的时候过早的产业升级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人口在那摆着,产业都升级了,谁来管那些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但对于深圳人口这一问题来说,我认为产业升级还应该是最终手段。

于是,有的人想到了另外一种办法,文章提出了一个词“梳理风暴”,就是拆除违章建筑的风暴。道理很简单,外来打工者都是低收入者,他们住的地方就是城市的一些灰色地带,所谓的“违章建筑”“城中村”,把这些打工者赖以住的房租低的住处拆除了,就剩下了一些相对比较“正常”价格的出租房屋了,打工者住不起,那么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的话就只有走人了。我只能佩服想出这个办法的人了,干净利落的运用“釜底抽薪”这个词的妙处,但你细想想,这办法可行么?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有十多年了,在市场经济体制里,政府不是游戏的参与者,而是游戏的制定者。在很多经济文章的报道里,都能看到政府已有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不是政府主导这个什么什么的整合,就是政府助成了那个什么什么集团的合并,在很大层面上,政府还是摆脱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一切说了算的角色。我们不是反对政府的指导作用,甚至我们还要提倡,但是仅仅是指导,政府不能超越他的职权,否则对经济,对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深圳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因为深圳经济本身发展的需要,才吸引了大量的外地的打工者,才会出现1200万人口挤在一个设计规模只有80万人口的城市里,这种情况在内地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城市是难以看到的。这也说明深圳经济有他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深圳经济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靠这些工资低廉的打工者来支撑的,也正是源源不断地外地劳动人口的涌入,才造就了深圳今天的城市规模。如果在城市发展起来之后,而一下子否决了其当初成长的动力,那么这个城市的未来可想而知。

经济问题最好还是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如果用行政手段一下子粗暴的拆掉了那么多外来打工者赖以居住的住房,一是房租的上涨迫使打工者不得不要求工资的提高,从而加大了企业的人力成本,降低了其产品价格上的优势;二是房租的上涨使得那些租不起房子但又想在深圳寻找机会的打工者不得不在城市的边角游荡,增加了社会不安的因素;另外,拆除这些打工者赖以居住的“违章建筑”如果真得起到了当初预想的效果——减少城市人口的话,我想最痛苦的还是要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这对深圳市的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所以,深圳人口问题还是要从其源头着手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