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技术分析


 

  人的一生是奇妙的,成败得失,喜怒哀乐,上上下下,起起落落。如果给每个人的一生画一支曲线,你就会发现,与股票或期货行情的走势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有的人善于发现自己的才能,不断利用机会,把握发展的机遇能够发动一轮又一轮的“牛市”行情,一步一步走向事业的高峰,他们的事业没有顶点,这样的人生曲线所对应的就是所谓的绩优股;有的人一生起起落落,总处于盘整状态,始终无法向上突破,终其一生也没有出现一轮“牛市”行情,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区间窄幅盘整,这样的人生曲线对应的就是所谓的垃圾股;有的人只有一次短暂的成功,在取得小小的成功之后,他们就不再努力,再也不能发现题材,再也找不到机会,再也不能取得突破,这样的人生曲线对应的就是所谓的二线股,但如果在30岁以前取得一点成绩后没有新的突破,实际上与垃圾股的走势没有本质区别;如果一个人在30-40岁之间取得成就,然后能够保持一个基本的水准,这样的人生曲线对应的是所谓的小盘绩优股……

 

    第一,要善于积蓄力量——真知和能力:为发展创造条件。

  有真知识的人,懂得运用知识所赋予的能力、智慧和权力,去改造环境,改善生活。世界在不断进步,真正的知识,在于把握社会进步的动力,主动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我们所知道的那些念书不多的人如松下幸之助、王永庆等著名企业家,之所以能够具备真正的学问,是因为他们用实干所学到的真正实用的知识弥补了自己书本知识的不足。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不能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

    一个念书不多的人,只要有勇气,努力忍受世人的所有浅薄的嘲笑与轻蔑,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别人的看法是无所谓的,你自己最后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要默默无闻地去干某项工作,失败之后再重来;如果再失败,再重来,反复去做,哪怕再笨拙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起来,一旦掌握住了窍门,就不会落后于他人。目标越高越好,不是尽量去干,而是要坚决干到底!

  当我们的事业刚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抱太高的期望,不要总想到众人喝彩,应该更加注意的是还会有人不理解,有人反对,有人竞争。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为我们开创事业创造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真正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要有一定的胸襟,要能够包容万物,能够容纳别人的长处,主动将别人的长处配合起来,发挥作用。单单是拥有死的知识或者学问的人,就越怀有偏见,也越喜欢排斥他人,越不容易合群。过去,我们常常听说高等学校里学者之间窝里斗的事情,大家关起门来搞窝里斗,彼此之间斗将起来,没完没了,斗出了一些学霸。

  只有从商从艺从政的人,明白世界在变化,天底下没有一层不变的道理,他们懂得去深入了解别人的长处,并借为己用,在行为上做到知人善任。

 

  第二,树立远大的目标——世界第一,敢于创新,敢于超越。

  心中的呼唤:世界第一,一定做到。请不要觉得我写的太狂妄,美国、日本、韩国的许多企业家就是这样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如果胸无大志,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上,必然没有立足之地。

  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如果只是想得一个最差的名次,不会有人对他感兴趣。人们的要求是:你不仅要去拼搏,夺冠军,拿金牌,而且最好是打破奥运记录,打破世界记录。

  为什么?因为,人们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有创新,有突破,有超越。

  运动员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都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超负荷的训练,甚至制造人为的干扰,以提高运动员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如果没有平常超负荷的训练,谁要是指望在比赛时,依靠运气或者临场发挥,是断然不可能破记录夺金牌的。

  在企业界,日本和韩国的一些企业为了占领国际市场,确定了超出自己现有能力10倍的奋斗目标,并且把目标分解到生产和管理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就可以避免出现:我成功了,可以享受一下了,可以放松自己了。

  目标远大的人是生活中不屈的勇士,他们不会因为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遇到挫折和失败就轻率地否定自我,自暴自弃。他们把暂时的失败和成功都看成是一次调整。他们能够牢牢地把握自己,牢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超越他人,勇敢地向前迈进。

 

  第三,失败和挫折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调整过程。

  失败和挫折是我们干任何事业都会碰到的普遍现象。

  当你遭到藐视也罢,或者是议论风生也好,哪怕每个人对你都不在乎,你也不要动摇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信念。为了获得成功,就要不因艰苦、挫折而屈服,不言放弃。要以豪迈的气概,沿着自己所选择的事业,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前进!前进!再前进。无论搞什么事业。都要始终充满信心,决不要悲观失望,直到最后时刻都要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

 

  如果你过去所做的一分努力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而你的期望值又特别高,那么,没有得到承认这一事实可能会对你造成巨大的打击。但是,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而对别人是否夸奖承认抱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能够正确对待,处之泰然,那么,你尽管没有得到你认为应该得到的那一份承认,但你可能会焕发出更大的冲击力,去冲击新的更高的目标。

 

  对于他人的不理解和自己的失败,都要经过一个消化的过程。要善于包容他人,也要善待自己。要具有包容之心、宽容之量。

 

  失败可以,挫折也可以。只要你能够挺住,不使他跌落到你的承受能力以下,你就有希望取得新的突破,因此,可以参考的技术分析的指标是0.618、0.382、0.5。特别是0.618的黄金分割线是不能突破的。再用一种技术分析的语言来描述,在你的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后,你要花一点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再经过不懈的努力,你在下一阶段预期可以实现的目标可能相当于你第一次成功的五倍、十倍甚至更高。

 

  第四,在信念的作用之下,必然会产生更大的飞跃。

  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主要是战胜一切、压倒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

    一个人,没有信念是不行的,对待工作和人生,要有坚定的信念,不管干什么,信念都是最重要的。在我们的事业遇到挫折,在我们经受失败,在我们无法断定能否成功时,只要以一定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去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有转机。

  有时,我们并没有失败,只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或者只是因为有人在旁边议论,于是,就有人决定放弃自己的努力,承认失败。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这种人是天生的软骨头,也注定了他们一生将一事无成。或者,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放弃目标,躲回安乐窝,很快被自己的成功崐否定、抛弃。成为一个过早成功又很快失败的不幸儿。这样的“彗星”,尽管耀眼,却一闪而过。

  其实,你做什么事情,别人的评价并不是最主要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充分肯定,但是,如果得不到这种肯定又何妨呢?

  刘晓庆是中国非常知名的电影演员,也是一位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他人的演员,她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突破和成功,一步一步地走向人生和事业的辉煌。并不是说她特别幸运或者侥幸,而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刘晓庆在《我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一书中谈到她没有获得她预期中的第三届崐电影“百花奖”,她为此也感到过命运的不公平,当她听说获奖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的时侯,她气得“瞪圆了眼睛”,“充满了愤怒,就象一个一点就会着的装满了汽油的汽油桶。”

  但刘晓庆的愤怒归愤怒,她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人们的承认,从此以后,她每拍一部电影都为创作精品而拍,都为显示她的实力而拍,内心深处总希望人们能够为自己的错误而后悔。但这些纯粹是为了去得奖的创作,并没有为她赢得期望中的荣誉。用她自己的总结来说:“虽然每一次民意测验我都是最(受)喜爱的女演员第一名,可是,却总是与“百花奖”、“金鸡奖”失之交臂。

  然而,刘晓庆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表演技巧,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喜爱她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在刘晓庆的事业充分展开的同时,其他一些得奖的电影演员却很快消失在电影的舞台。

  在获奖失之交臂的事情过去了十多年后,刘晓庆在回顾走过的道路时,发表感慨:“我甚至感谢并且开始庆幸当年我没有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了。正因为如此使我清醒,使我没有昏昏然;正因为如此使我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没有背上成功的包袱;正因为如此我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努力在艺术上追求完美;正因为如此我不停地变换形象,从一类角色跳到另一类角色;正因为如此使我保持了观众,使人们认为我的努力及才华超过我的所得,产生不平心理从而认为那些得奖的演员们不如我。”刘晓庆通过在艺术上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影坛的地位。

  正如她自己所说“‘刘晓庆’三个字的含义也就早已超越了我自己的肉体、灵魂的本身。”

  

  第五、过早的成功会使人缺乏后劲,甚至导致部分人堕落。

  成功的人,在志满意得之际,把成功看成是幸运,会使自己和他人都以为自己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地方,误以为自己是超人,是上帝选定的幸运儿。

  清朝王豫曾说:成德每在困穷,败身多因得志。《蕉窗日记》卷二。意思是说成就自己的德性,往往是在一个人处于穷途困境的时候;而一个人的身败名裂,往往是在飞黄腾达的顺境。

  刘晓庆对自己没有得到预期中的“最佳女主角奖”的体会是:“假如当时第三届‘百花奖’我同时得了‘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我是否能经受得起成功的考验呢?我是否能承受得起众所归望,满足人们对我的高标准严要求呢?人们也会由于我一下子得奖太多而失去对我的新鲜感而将希望与同情寄到别的演员身上,我纵然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扭转这种历史潮流,于是我年纪轻轻还没有反应过来艺术生命就结束了。” 

  过早的成功,会令成功者松散,或者飞扬跋扈,妄自尊大。少了一份创业的拼博精神,使自己松弛。过早的成功,很容易使我们丧失自我修炼的自觉性。

  年轻时的第一次成功就是第一浪,经过第二浪的调整之后,成功的人应该走第三个推动浪,这一浪对于一个人短暂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就是说,他在第三浪所取得的成就应该大大超过第一浪,一般是1.618倍,2.618倍,4.618倍……

  但是,也有的人只有一个上升推动浪,在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在第二盘整浪时被自己的欲望淹没,或堕落,或消沉,或彻底失败。

  冯两努先生以钟保罗的经历为例说明一个人应该正确对待耐年轻是取得的成功。钟保罗曾经是香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人,正在事业的高峰之际,却因为自己不能把握突然而来的成功所带来的金钱和压力,毅然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实际上,我们可以确定,钟保罗是在人生的第二浪毁灭了,他的事业仅仅是有了一个开头。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也不是说每一个人都不能正确把握成功或者过早成功。关键在于个人的修养,同样是香港演艺界的成功人士,周润发就显得成功一些。

  早期的周润发具备无限的潜力,他也曾经努力奋斗过,但是,在很长时间内,总是没有找到事业的突破口,后来,经过努力,是似乎在一夜之间他成功了,成为香港演艺界的天皇巨星。

  周润发早期曾经是一个浪子,身边有许多女朋友,后来,他决定彻底洗心革面,将从前的浪子心态集中起来,在收拾好自己的感情之后,集中精力创业。与钟保罗相比,周润发为自己的事业取得突破做好了思想准备,顺利地通过了第二浪的调整。

  在香港这样的花花世界,一个成功的人士,意味着名利双收,可以很快成为从赤贫成为富豪。但是,如果你把握不好,在金钱游戏——赌博和感情游戏——色情的漩涡中,你很快就会沉沦、堕落。有的人就是因为沉溺于金钱游戏——赌博或感情游戏——色情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最终走向堕落。

  在成功的光环的笼罩之下,缺乏修炼的人容易透支成功及其带来的效应,他们一有了名气和金钱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然而,就象使用信用卡一样,最终是要求透支者连本带息一起偿还的。许多少年得志的人,到中年时就显得后劲不足,有的人甚至到后来堕落到犯罪地步。(写于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