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 绚丽人生


悠悠岁月    绚丽人生

——读《徐治平散文》感悟

 

广西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20053   覃春芳   

高崇企划CEO许广崇

 

徐治平是新时期南方文坛上崛起的一位散文作家,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散文创作与研究会长,全国优秀教师。从事散文创作40多年,主要散文集有《在金笋丛生的地方》、《海灯法师在边关》、《徐治平散文》等。他的散文作品获多种奖项。

63108日徐治平在《羊城晚报》上发表了《在今笋丛生的地方》。那时他正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一篇文章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兴趣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正是这篇文章替徐治平敲开了散文王国的大门,促使他后来写出了一系列散文作品,成为一名散文作家。

入选《徐治平散文》中的70篇散文,是徐治平发表的400多篇散文中的一部分,是他40 多年大学生活和教学生涯的心血凝聚,生命轨迹。这本散文集分四卷。卷一《长河帆影》侧重写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时代变迁,希望留下历史长河的一朵浪花,一片帆影。卷二《自然神韵》是写领略自然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篇章,既有感受自然美的愉悦,对人类改造自然伟大斗争的赞颂,也有对人类生存环境遭受毁坏的忧患。卷三《采风足迹》写民族生活,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抒写对灿烂文化的景仰,对博大民族精神的讴歌,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对域外见闻的思索。卷四《生命印痕》写了人生历程,生命体验,亲情友情,审美情趣,倾吐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美学见解。

读着徐治平一篇篇爽快、清新、明丽的散文,一种朴素的美芳香扑鼻而来。他的散文达到了诗情与哲理结合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他真诚呼唤美,让美洒满人间。

徐治平执着地追求美与他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从小就爱美,非常喜欢山水,喜欢森林,喜欢草地,喜欢整个大自然。热衷绘画和音乐,他以一双纯真的眼睛观察世界审视社会,他觉得一切都如歌如画般美好。作为一位城市青年,他不满足于自己所熟悉的城市生活,他要到一片新的领域去追求美的踪迹。学生时代,他多次利用假期与同学一道深入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作执着探寻。在大瑶山他为那里壮美的自然景色,优美的神话传说,淳朴的民风人情所倾倒。于是他发表了好几篇反映瑶族生活的散文。如:《在金笋丛生的地方》、《鹰》等。《在金笋丛生的地方》这篇徐治平的成名作,促使他一发而不可收,到他大学毕业前夕他已在区内外报刊发表了40多篇散文。

 

深入生活    感悟人生

 

《在金笋丛生的地方》是作者深入瑶山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唱出的一曲瑶族人民同心协力建设家乡的颂歌。文章记叙了一位从大瑶山中学毕业回乡的盘瑶青年庞福带领全寨人辛勤劳动建设家乡的动人故事。作者以深入瑶山收集民歌和民间故事的过程为线索,以大瑶山 最高峰圣堂山上“金笋”的优美传说为背景,形象的劳动比喻为上山采“金笋”歌颂了上山采金笋不怕难采来金笋建家乡的瑶乡新一代精神风貌。文中,神奇传说和浓郁的民族风味交融,出色的景色描写和生动的人物介绍相辉映,跳荡的情节和纯情的的歌声相应和构出一幅活脱脱的瑶山风物画。即使是人物的服饰描绘也极有民族特色。在他后来的作品中,那种饱含民族特色的描绘也随处可见。这些传神妙笔所抒写的人和物、山和水均离不开那特定的民族地域——瑶山侗寨。《在金笋丛生的地方》语言优美,简炼而又形象传神的描述几乎俯拾皆是。如:“左江两岸,火红的木棉化花开得正旺,灰塔,绿竹,红花,蓝天,白云一齐映进清清的春水里。好象满天云锦飘落江中。”用字简约而色彩绚丽,比喻奇妙而满寓恋情,除了这字面上的色彩更可贵的是徐治平的散文常常将红、黄、蓝、绿的色彩和喜怒哀乐的情素糅合。正是这种形象与思维的立体交叉构成了其散文语言的美感力。

 

清新自然    匠心独特

 

徐治平为人坦诚洒脱“文如其人”。他的文风也如此,自然流畅,清新明快,匠心独特。他把自己的旅游看作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回归。从对大自然的真切体验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华山之美》当他写到华山日出时,细致地写出华山日出的层次色彩、个性和美感。他先写“登上华山西峰之巅往东北方向眺望,只见茫茫大地黑苍苍一片,唯有天幕下闪烁着一片浩大的白光,那就是黄河,回首北望,山下是八百里秦川,苍茫中有一条细小的飘带自西飘袅而来,与黄河那片白光交汇,这就是横贯秦川的渭河。”作品给我们展现一幅浩大而苍茫的日出之后,接着写:“天色渐亮,可以看见黄河对面那一列灰蒙蒙的山脉——那是中条山。”是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衬托,仿佛大戏里主角出场之前的音乐锣鼓。紧接着,作者才写华山的日出“一个鲜红的弧圈从最远处的那列山脊背后冉冉升起继而形成一个整圆,仿佛是酝酿了一下情绪,然后鼓足勇气毅然越上天空。”这是作者从华山之巅所见的平原日出。作者如果没有情感的灌注,没有入微的观察就不会写出如此真实和富有个性的自然景观。

 

情理相生    绝美佳境

 

哲理,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哲理与诗情交融是文学艺术的至高境界,是美的极地。徐治平在散文美学的研究中,逐步达到了美的觉醒,终于探索出一条用诗情和哲理熔铸出散文的深度、浓度、力度的创作道路,从而使他的创作进入新的艺术境界。

《望金门》是情理相生的佳作。作品记述作者在金门海边遥望金门岛的一次经历。第一天,他登上鼓狼屿白光岩之巅排队等候用双筒望远镜望金门。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顾烈日暴晒“半蹲半站地趴在望远镜前,右手扶着三脚架,躬着腰,将眼睛贴近镜片,屏神静气地遥望远方。只见他憋出了一头汗,背上的丝绸衫全湿透了。”当他被望远镜的主人拽开,他“满脸淌汗,大声喘气,仍频频回首遥望海天迷蒙处的孤岛。目光有点异样。”第二天,作者到湖里山古炮台望金门,又遇见那位老人,交谈中得知他家在金门。“年年月月在家门前遥望湖里山,远眺日光岩,却总不能从厦门这边望望家乡的山林、房舍和樯帆。”如今他参加台湾同胞观光旅游团渡海峡赴香港经广州,好不容易来到厦门望金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种“血浓于水”的哲理就蕴含在一片化不开的浓情中,此外,《大雄宝殿》《峨眉道上》等都是情理相生,渐入佳境之作。

 

激越时代    交响妙曲

 

徐治平在创作中形成了具有绘画和音乐韵味的散文语言风格。他的散文语言特色表现在三方面:1、语言的色彩感和绘画美。2、语言的流畅感和音乐美。3、语言的清新感和质朴美。他在《鹿鸣坳》中描写母鹿形象使用了四种颜色(棕、白、黑、深褐)六种造型线条(一匹匹、一朵朵、一道、一圈、一束、一绺)和多层明暗对比(“闪亮”、与“黑”、“洁白”与“白”)造成丰富的色彩感和逼真的立体感。从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写,勾勒出鹿的几种不同形态和神态,笔法细腻,妙趣横生。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行文多用短句而又注意长短交错。四个“有的”构成排比,两个“时而”一气贯通,加上音部和节律变化和轻重音的抑扬顿挫,使语言显出流畅的节奏感和内在的旋律美。从谴词构句看,既不仿古也不追求时髦,就像大自然和生活的本来的面目一样清新、自然。读徐治平散文会同时得到诗情画意,音韵的享受。

 

感应宇宙   领悟人生

 

要写出山川奇特的自然本色和个性特征同时又努力表现作者的艺术感知和生命体验,这样的散文才具有美学品格和艺术风范。徐治平散文把两者结合得较好。他一头扎进生活中如同扎进大海,在波涛中沉浮。既注重自然本色的直觉,又注重生活底蕴的发掘。他在与自然、山水、人生、艺术的对话中尽情倾吐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哲理思索。尽管他也会对人世的炎凉。生态的失衡和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和评击。字里行间流露出沉重的忧患意识。但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无论是捕捉山岳的风骨还是搜寻江流的魂魄或是吟咏人生的喜乐都从历史的美学高度把一种壮美的理想境界和积极正义而明净昂奋生命本质精神表现得生机盎然不同凡响。著名评论家杜林曾经称赞过他这种求新求美的思索精神:“他的思索显得十分新颖绝不去重复古老的话语和诉说永恒的主题,而是在表达现代人的智慧、理想和气魄。

《含笑的紫荆》这篇只有千把字的美文,精练清爽,妙语如珠。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人生与理想交融成一体,浑然成篇。作者从眼前的紫荆花写到香港回归祖国。这样的重大命题绝无空前抽象的大发议论,而是着意描写紫荆花给自己美好的印象,把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全部化作背景,使读者完全在审美的欢愉中感悟到一种壮阔的情怀和爱国的豪情。

徐治平热爱生活的真与美,他深入生活,游历足迹遍布神州大地。他酷爱散文创作,执著于散文美的追求。作品题材和风格绚丽多彩。对生活美的本质发现和艺术表现以及当代意识的强化和民族性、历史感的深化,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他是个灵气十足,思想敏捷的散文家。凭着他的深厚的艺术功力,凭着他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我相信他能打破坚冰,开辟崭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