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世界著名企业的争抢人才的办法
波音(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创办人):为了制造世界上最好的飞机,需要一流的工程师主持设计和技术协调工作,1915年,以月薪80美元(当时一般工人月薪不足20美元)聘请中国工程师王苏。
小托马斯·沃森(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前总裁):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要为公司物色高级研究和开发人才。而当时的高级人才多半是从西部大学培养出来的,这些人一般不愿意离开阳光灿烂的西部沿海到东部工作。为此,公司在阳光明媚的西海岸建立了一座装备先进的实验室。并且高薪聘请自学成材的雷诺·约翰逊主持实验室的工作。不到三年时间,这个实验室就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制出电脑磁盘,电脑磁盘的诞生,带来了电脑实用性的一场革命,公司也由此确立了竞争优势。再后来,对人才高度重视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找到了伊曼纽尔·皮奥里。皮奥里是一位纯科学家,主持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纯科学研究工作,他上任之后,使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超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功,并使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从研究和开发工作所获得的收益翻了一番。
李嘉诚(香港长江实业公司创办人):为了在公司内部形成中西方管理文化的互补性,弥补儒家文化在进取性方面的不足,在长江实业集团已经具备相当实力的时侯,即70年代中期,高薪聘请美国人欧文·莱斯勒(Erwen Leissner)出任总经理,负责日常行政工作,引进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推行积极进取的管理文化,实行国际化管理。
乔布斯(苹果电脑公司创办人):在1976年,乔布斯为了解决早期电脑散热风扇的杂音,以每天200美元的高工资聘请经验丰富的电机工程师罗德·荷尔特。罗德·荷尔特先生为苹果电脑公司设计制造了一种新的电源供应器,解决了电脑散热问题,而且注册了专利。
盖茨如何发挥技术天才的作用?
作为全球首富的盖茨,自然有很多过人之处,然而,让盖茨显示出更大力量的原因在于他会吸取很多天才身上的力量,而这也恰恰显示出他的聪明之处。盖茨常常感慨:“和一帮天才们在一起工作,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盖茨又是如何管理那些技术天才的呢?
这是许多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透过他本人的许多次演讲和大量的文章,以及他出版的书籍,人们可以找到答案。其实,与其说盖茨对这些天才们进行管理,不如说盖茨只对这些天才们做一些“讨好”工作。数据库和事务处理方面的天才詹姆斯·格雷(James Gray)加入微软时,还没有拿到图灵大奖,詹姆斯·格雷被安排在位于波士顿的微软研究院,但詹姆斯·格雷不愿意离开硅谷,盖茨没有勉强行事,而是在硅谷盖起了一个非常别致的小楼,专门在硅谷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微软研究中心。这完全是为詹姆斯·格雷而设立的。为天才人物创造条件是他做的唯一的事情。詹姆斯·格雷后来在数据传输、大型数据库方面为微软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发明了一种可以处理卫星图像的服务器系统。后来,1998年,詹姆斯·格雷因在数据库和事务处理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图灵大奖。
盖茨给他的天才雇员们开出来的薪水并不算太高,但给的股票却很可观。微软软件开发人员蓝普生说“我到微软后工资反而比原来下降了,但微软给我的股票却很可观。我在微软的4年中,微软的股票上涨了9倍,这样算来,我的收入在整体上比原来高出了很多。”盖茨与身边的天才们的关系其实极为简单,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盖茨在管理上的一个聪明之处在于,该管的一定管到位,不该管的绝不乱插手。盖茨对不同的人也施以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对那些功高盖世的天才们而言,他甚至从来不去进行所谓的管理,也不让微软的其他人去管理,盖茨只是动用微软的庞大力量去关照他们和他们的成果,盖茨本人会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向这些天才们进行讨教,盖茨对研究人员的管理方法很独特,他常常让这些人去研究一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蓝普生在微软呆了4年,感觉依然甚好,这不能不说是盖茨在管理上的成功。蓝普生本人对跳槽有一套独到的见解,蓝普生强调:他是主动来微软的,他并不是通过别人介绍过来的,他说“被人介绍不是一件好事情,当我们跳槽去另一家公司时,我考虑问题的逻辑不是问自己为什么去这家公司,而是问自己为什么不去这家公司。作为一名工程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公司能否提供一些很有兴趣的问题来供他们进行研究;是否能提供很好的环境,使他们的研究能得以顺利地进行;研究出来的成果能否得到很快的应用,而不是被浪费掉。如果这几点做不到的话,很多工程师就会离开这家公司,而跑到另外一家公司,或是自己创办公司。” 蓝普生的智商极高,被业内人士广为称道。常有人用蓝普生作为智商最高标准的参数,来形容某人的智商高低。在微软之前,蓝普生曾在原来曾是全球第二大计算机厂商的数字设备公司(DEC)和全球最大的复印机厂商施乐公司分别工作过。他在数字设备公司时,为数字设备公司在阿尔法(Alpha)整体架构、高速网络、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等方面做出过卓越贡献;在施乐公司时,他曾参与了多项重大的发明和设计工作,如在分时系统、阿尔托(Alto)个人分布式计算系统、施乐9700激光打印机、图形用户界面、商业鼠标、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等方面都做出过巨大贡献。蓝普生的离去,对那两家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有意思的是,蓝普生走后,这两家公司一个被收购、一个正在走向衰微。这似乎应验了那句老话:“有人才者昌,无人才者亡。”
世界上许多人非常关心微软公司的总市值和盖茨先生每一分钟能够赚多少美元。其实,盖茨本人可能不是非常在乎这一点。2000年4月3日,他因微软股价暴跌,一天之内损失121亿美元的帐面利润。盖茨也真傻得可爱,他很会开发软件,也会收购对手。但是,他很固执,也不会炒股票。如果换一个人,一个善于操纵股票市场的人,肯定会在微软股票价格的高点卖出部分股票套现,然后委托他的老朋友巴菲特先生操盘,大批量买进具有高成长性的网络科技股票,如思科、美国在线、雅虎等公司的股票,还可以获得每年30%左右的投资回报。或者拿出2-5%的资金(20-50亿美元)委托投资专家购买中国公司发行的B股,那可是能够找到真正具有投资价值股票的地方,何必去与美国司法部及20个州的地方法院作对呢?
看来盖茨先生还没有真正悟道。至少他不清楚投资多样化和分散投资风险的道理,在不同的时期,必须重用不同的人才,包括善于投资理财的专业人才。
现在:收购是争夺高技术人才最快最好的办法
并购,曾经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兼并浪潮中造就了美国钢铁公司、杜邦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巨头公司。又在90年代的第五次兼并浪潮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超大型的“巨无霸”信息技术企业。可以预见:21世纪,企业并购活动将展现一个全新的舞台,一个供企业进行全球扩张的大舞台,经营高手将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一系列精彩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