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民币汇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大大提高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大国中最高的,进出口与GDP之比已经达到65%以上。外汇市场较之股市、期市对国民经济乃致整个社会的影响都大得多,所以说汇率改革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21世纪初期经济领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处理得好,中国经济将顺风顺水继续以比较高的速度向前推进,如果处理得不好,接踵而来的可能是一场接一场的金融考验,甚至是灾难。
第二,世界银行的暗示和IMF的警告
2004年世界银行含蓄暗示:对中国来说,提高汇率弹性和放松资本管制,应当孰先孰后?IMF几位经济学家于2004年1月提交一份工作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以放松资本管制来避免人民币升值,期望缓解国际压力,这一顺序可能是本末倒置了。这些专家级的人物看到了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开药方子很苦,中国人不愿意照方抓药,这对于自信心和自尊心都特别强的中国决策者来说是无法接受的,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国际组织是别有用心,是在搞误导中国。
第三,中国采取了小的渐进的改革动作
中国采取了一些措施放松资本流出的管制。中国决策者们一直坚持实现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立场,但决策者显然不想通过升值来鼓励热钱和货币投机者,以免背上骂名。但是,在国际游资混迹并充斥于中国官方外汇储备之中时,这些想法是多余的,也是幼稚的。
第四,热钱一直是虎视端端
热钱和国际压力早已源源而来,这使得时机抉择成为汇率改革的关键因素。热钱再度屯兵于人民币,这看来给货币当局造成了两难。原来以为热钱已经撤退,这样,人民币汇率改革就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结果,中方人士低估了热钱的执着,也低估了市场的力量。于是,汇率改革多少带有官方与热钱之间的“投机游戏”的色彩。
第五,大的改革不主动,小改小革都显被动
当基本面发生改变,按照市场规则,只要汇率偏离基本面,热钱就会对你恋恋不舍。事实上,私人资本从来就没有停止动作,它们一直在悄悄地进入中国。中国官方放松资本管制不仅没有导致显著的资本流出,还可能带来未来更多的热钱——因为它们在必要的时候流出就更容易了,这的确会让热钱更烫手。
第六,现实选择面临两难处境
决策者过分拘泥于热钱流入与国际压力,陷入一个不可自拔的思维误区。展望未来,中国需要的是更具灵活性的汇率体制——提高汇率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舍此,过分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而耽误汇率改革的时机,都是得不偿失的。市场必须发挥效力,而真正的外汇市场和基于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有赖于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资本市场的完全开放,多种主体对外汇市场的充分参与等等。而这一切都仰赖于经济自由,这意味着放开过去所规定的一切人为的管制,给企业和市场主体充分的自主交易权。不放,活不了,一放,又怕乱。掂量来,掂量去,不知如何是好。
第七,改革必须着眼于未来
认清国际市场的现状,遵循基本经济规律,对明显扭曲的人民币汇率早作调整,方为明智之举。因此,放是必然选择,迟放不如早放。金融改革是攻坚战,要着眼于未来,要下大决心,要有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