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中国人的不科学、不精确、不标准、不区分都源自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说到底就是民族的劣根性。鲁迅当年企图从文化上剖解这种民族的劣习。然而,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劣习依旧。今天市场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就像当年新旧社会体制交替那样,其劣习同样暴露无遗。
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
——中国政府在权力上,一放全放,一收全收,从来不去认真区分什么该放,什么该收,以至于“一放就乱,一收就死。”
仅以煤矿安全为例。面对国有煤矿的问题。1988年前,国有煤矿安全方面投资来自预算划拨,在整个80年代的10年里,国有煤矿的死亡人数报告持续下降。88年后这项预算划拨随着国企改革而取消,代之为“维护费用”,按每吨煤1%左右提取,然而,这种特殊的基金在1993年煤价放开,国企自主权扩张后,政府就不再控制此基金的使用了,而90年代中期以来,煤价下降,企业大幅亏损,最后企业为了效益只能牺牲了安全。这就造就了中国矿难总是死人最多的国家的原因之一。
同时,面对煤矿工人的问题。政府似乎也是一筹莫展,该管的不管,让市场自由放任。90年代前,中国的煤矿工人虽然收入不高,但日子过得很好,此后,随着国家补贴取消以及竞争加剧,国有煤矿亏损导致了工人们纷纷下岗,而国有煤矿中有技术有经验的人们也出走了,替代他们的新劳力是他们原先的同盟者——农民工,这些人没有技术,没有工作经验,成本更低廉的农民工也并不是不知道,他们陷入的是一场场已经恶性循环的矿难劫难,但他们都没有办法。
其实,作为负责任的政府,这时候理应站出来:对国企说:我可以为你的安全付出,但要明确算账;对工人说:去干你擅长的,是我们错配了资源。
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也有坏的市场经济——这一点在改革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之后才逐渐被崇洋媚外的中国人所认识,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放任,在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它需要政府的监管。而具有监管能力的政府,它必须要学会精确的算账。
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二
——说一套,做一套,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导致科学的管理规律无法建立和遵循,最终结果是“劣币驱除良币”,大家都朝坏的方向走。
仅以身边的吃喝医疗住行为例:光明牛奶爆出的“回收奶”问题,让已经习惯天天喝奶的都市丽人们不禁皱起了眉头,到底自己喝下了多少这样“蛆”,而天知道,整个牛奶业都存在“回收罐”已是潜在的“行规”。这让整个行业的老总都无法面对媒体和大众的质问,而对他们来讲,别人这样做不犯法,而我不这样做就是自己拉升自己的成本,这不是“不懂规矩还受罪嘛”。
医药医疗也是如此,“要烂整条线全烂掉了”。一种药品或器械要进到医院,从行政审批开始,到贿赂官员和技术评委,到医院的临床、跟踪,整个一条利益输送带或利益共同体,你想进入这个体系就必须同流合污,成为利益输送带中的一环,否则,再好的药品和器械,你再遵循科学的营销管理规律也无法入门,而换句话说,再烂再不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医药器械,只要各个利益环节用钱打点到位,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了。
汽车贷款更是如此啊。本来在国外好好的业务,到了中国就变成了“骗贷”。一些汽车中介专门做贷款,有的人还明着不买车就贷款,一套套的“手续”都是从北京郊区农民那买来的,那的人穷得就剩下一个北京户口,而他豁出去了,一套姓名住址身份的手续同时卖出多次也不少赚,而银行当时并不做调查,只是委托那些皮包中介公司,同时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也没有建立,最后,大家一起来骗贷成了“潜规则”,本来想还贷的人最后也不还了,其结果是银行关上了这个业务的大门。
显然,这些“潜规则”并不利于这些行业长期规则的建立和改进,而进入这个行当的人只是一味去适应,变黑,化为正常的习惯。结果是,好奶还是争不过坏奶,消费者还是喝着问题奶;适合中国的,对消费者有利的医药医疗器械还是进不到医院;不想买车只想骗贷的人都贷到了款,而真想贷款买车的人还是贷不到。
呜呼,是什么让中国人变得这么短视和急功近利,把智慧都放在钻制度空子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完善制度上。这让我又想起了钟伟说的那句话:“中国并不缺经济学家,缺的只是对经济学常识的足够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