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者等来十月拐点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央行8月15日发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直言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市场、财务、道德、操作、信用、法律六大风险,同时建议“可以考虑取消现行的房屋预售制度,改期房销售为现房销售”。

  时隔数日,这个建议就陆续遭到市场人士和专家的指责。到8月24日,建设部新闻发言人正式称,“近期不取消商品房预售”。

  与此同时,另一种说法让那些批评者看到了“曙光”———建设部官员称,“近期国家不再出台新的调控政策”。对于那些备受煎熬的开发商来说,这14个字不亚于一颗“定心丸”。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余南平向记者表示:“政府3月以来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开始从消化期走向了缓冲期。不再出台新政策,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

  宏观调控政策倾向“稳定”,这个市场信号引起了许多市场人士和专家的注意。

  在余南平看来,新政从土地、信贷、市场、交易、契税等各个层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予以规范,现在已经进入了落实和消化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应该是时间。

  房市新政已经持续近6个月,最初的疾风骤雨已令市场积聚起更多的观望和彷徨,其中思考更多的无疑是开发商,或者还有他们的主管部门。

  央行不久前发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自营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增幅同比回落12.8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余额增幅同比回落7.69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月增额明显减少,6月末个人房贷余额增幅同比回落16.38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观望和彷徨的市场心态所产生的影响。

  “不再出台新政策”,对于观望和彷徨的市场预期,无疑预示着“稳定”的力量正在逐渐占到上风。上海卫明不动产营销智库负责人蔡为民认为,这一说法是为了降低购房者的心理预期。“虽然政府希望房地产市场能够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秩序,但并不愿意看到刚性需求因此被压抑。这次公开提出“不再出台新的调控政策”,表明“持币观望”的市场氛围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已经构成“利空”的观点,已经若隐若现地在决策层产生影响。

  中房指数研究院(华东)副院长陈晟似乎也赞成这一观点,他对记者分析说:“在七部委的调控下,市场已经进入了贯彻和落实的阶段,近期的政府调控基调是稳定市场。不出台新政策,正是于这种考量。”

  由此看来,房地产市场的拐点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预期;不出台新的调控政策,意味着房地产行业“洗牌”已告一段落,政策取向将以“稳定”和“健康”为主基调。

  陈晟认为,如果市场按照调控的要求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不再有政策面因素干预房市的进程,之前的各种政策也会因此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效果。

  10月或许可以成为楼市的拐点,市场的走向将进一步明朗,余南平说。

  【相关链接】
  记者从建设部获悉,目前我国各主要城市商品房预售比例普遍在8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达90%以上。预售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融资的重要手段。作为第一大资金来源的“定金和预收款”,占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的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