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解读:中国医改成“夹生饭”? 编辑:梁彩恒 | ||||||||
根据卫生部刚刚公布的“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据,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3年的6623.3亿元,但在这飞涨的卫生费用构成中,政府卫生支出从36.2%下降至17.2%,社会卫生支出从42.6%下降至27.3%,个人卫生支出却从21.2%剧增至55.5%,甚至在2001年一度达到60.0%。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王绍光研究发现,2000年,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卫生总费用的73%,转型国家的政府负担了70%,最不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59.3%,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负担了57.2%,中国只负担了39.4%。 课题组的研究指出:“中国的卫生系统的公共投入不足是事实,但是,我们认为,中国卫生效率和公平问题根源主要不在于缺少公共资金,而在于缺少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和有效的政府管理。”
课题组认为公平性差有三大表现:一是筹资公平性;二是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人口只占少数且范围不断缩小;三是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一是筹资公平性。卫生事业费主要出自地方财政而非中央财政,因此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高度相关,筹资公平性的问题由此而生。例如,2001年全国卫生事业费总额为546亿元,其中中央部分只有35.43亿元,占总额的6.5%,其余510多亿元来自各省地方财政。故而,1998年,各省人均卫生事业费最高的上海达到90元,最低的河南只有8.5元,两者相差十倍之多。 二是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人口只占少数且范围不断缩小。“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称: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2%、公费医疗为4.0%、劳保医疗为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占5.6%,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占44.8%;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占3.1%、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占79.1%。换言之,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 三是城乡不同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也在扩大。从患者未就诊的比例来看,从1993年到2003年,城乡居民未就诊率、未住院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收入越低的组,未就诊比例越高,未就诊增加的幅度越高。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存在着一个规模日益扩大的群体,他们陷入了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境地。如果把他们放在今日医疗水平日趋先进的大背景下考察,或许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小病扛、大病拖”、“不怕穷、就怕病”的心酸。
课题组认为,牺牲公平并未换来高效率。效率低下的原因有二,一是资源浪费,二是资源没有用于成本效益好的项目或干预措施上。 资源浪费:卫生统计表明,虽然中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却在下降。2003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0.96亿人次,比1993年减少了1.09亿人次。但同期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却从千分之140.1提高到千分之143.0。这就说明,并非健康改善减少了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病床使用率也出现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日增多。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做出的战略规划,并为之拟订了实施策略。政府将其作为200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纳入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2000年,中国提前实现了GDP翻两番的“总体小康”目标,但贫困县“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60%、集资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50%以上、婴儿死亡率每5年递减20%、孕产妇死亡率每5年递减30%等,“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最低限标准却均未完成。
症结:医疗保障成“富人的俱乐部”,服务公平性下降 药方: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体制 专家:在未来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可以真正增进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症结:城乡医院两极分化,效率低下 药方: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 专家:新的改革框架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公共卫生服务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 症结:“小病拖,大病扛”,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药方: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 按照新的制度设计,将彻底实行医药分开。政府工作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医改不能偏离“穷人经济学” 政府进行医疗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而不是只让有钱人病有所医,所以就应该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而不是只顾效率而不顾公平。为了保证公众接受良好的医疗服务,政府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药价虚高,让广大公众看得起病,也有责任为贫困人群设立平民医院,以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的问题。 |
中国医改成“夹生饭”?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