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思维的足迹》
后记
yaojiaxiang
人的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中奔突,犹如飘飞的柳絮,忽高忽低,忽疾忽徐,行踪不定,左右难据。有的是空想,浮想,无所寄托;有的是空蒙无涯,缥缈迷惘,只能成一缕轻烟;有的是一束闪电,一声响雷,之后,荡然无存。因此,思维本没有什么足迹可言。
思维要显露其足迹,需借助于其他物体。一是语言。因为语言不仅传递思维,而且在它的结构中还带有思维如何工作的痕迹。二是文字。文字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稍纵即逝,难以永久保持思维的痕迹。语言只有通过文字的记载,才显露出思维的足迹。因为思维一旦在文字上诞生,就注定它要在大地上行走,在一切依附物上留下痕迹,即使它走得歪歪扭扭,也要或深或浅地留下足迹。理论思维正好具有这样的特征。
理论思维的足迹不可避免的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根据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来决定其或留或去。只有在实践中留下深深的足迹的理论思维,那才是永恒的,那才是生命的象征,胜利的使者。
《理论思维的足迹》这本文集就是这种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她并不是我的全部文章,而只是迄今为止我的全部理论研究文章的2/3。在她显示的25年以来的理论探索的足迹中,还真的走得歪歪扭扭。其中很多篇章时过境迁,已经带有很明显的历史痕迹,当代青年读来可能不知所云,真的已不忍卒读,但放弃它,又如同遮丑,反让光明成阴暗,想想实在不好。况且,它毕竟是对历史痕迹的记载和反映,带有历史的真实性。我们走向未来不该以抹杀过去为快意、为轻装,就如同任何时候也不能对初恋的铭心而假装漫不经心。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让历史真实地生着,以便自己或是他人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歪扭的足印不断地看那一直都在发展着的理论思维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去向与可能。我思其中有的篇章可能在实践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争鸣价值,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供经济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研究参考。这是我的一点点自慰。我思,故我在。在这里,我觉得找到了生命的价值,找到了永恒。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很孤独,不善交际,不善趋时,也很高傲,但又恨自己无所作为。就如同我妻子所言,孤傲不群,怀才不遇,白耗时光,游戏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除她以外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真正了解你思想的底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性和生活方式。我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和后天培植的诚实、勤奋、执著的禀性,我理论思维的足迹还要继续往前蜿蜒延伸。我希望在理论思维里能寻找我内心深处的梦想,找到生命的寄托。
《理论思维的足迹》是我和我的家人为这本文集最后确定的名字。她既能较好地反映我的梦想,也能反映我几十年以来的工作实际。我孩提时代就十分羡慕别人出书,觉得那才是学问,那才是伟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努力从行政事务中抽空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我梦想自己成为文人,成为经济理论学者,成为拥有自己专著的研究者。但我天生资质愚笨,这种思维也就犹如飘飞的柳絮,只能在时间和空间奔突,始终没有留下“足迹”。这次《理论思维的足迹》的出版,她既是对我过去梦想的实现,对我25以年来理论思维足迹的再现,也是对我过去生活的告别,总结与纪念,同时也昭示着我对未来生活的更高追求。
我喜欢现在,也怀恋过去,同时对生活心怀感激之情。感谢我父母给了我生命并养育我长大成人。我兄弟姊妹六人,生长在农村,家境十分贫寒。如果没有严父姚永发的严厉教管,督促读书,对我们成长过程不懈鞭策,如果没有慈母吴晓暑的精心呵护,对我们拮据生活的巧妙安排,我们就不能考学的考上学,当兵的当好兵,就不能成为国家干部,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尤其感谢我妻子刘菊兰为我付出的艰辛劳动。她不仅参加了我部分文稿的构思、打印、编辑、校对等方面的工作,而且在我对这次出书犹豫不决的时候,是她给我以鼓励和信心。如果没有她的坚持与努力,出书也将是空蒙无涯,缥缈迷惘,只能成一缕轻烟。感谢我正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女儿姚薇对我出书日常事务的打点与帮忙。感谢新加坡希望商务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Mr Goh Wei Kong为我作序签名。感谢新加坡希望出版社为我提供新加坡币1000元(合人民币5000元)的学术出版基金赞助。希望出版社对我出书事宜的关心、帮助以及他们工作的高效率令我难忘。感谢经济科学出版社周国强先生的建议与帮助。帮助、关心、鼓励我这次出书的人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我对你们鞠躬叩谢!再次感谢你们,无论我熟识和不熟识的人。
200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