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对普通民众来说,民意调查并不常见,偶尔能听说一些企业的商业调查,或者在媒体上见到专业机构或学者发布的对某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比如2005年3月份由《环球时报》发布的“中国人如何看中美关系的调查”。
但是,在美国,民意调查已经成了公众参与政治并且媒体乐于报道的重要部分。每隔一段时间,美国的电视或报纸上就会公布一个民意调查,告诉美国公众,对于一些大家关注或有争议的政治、社会问题的看法。其中对于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各个政治人物的支持率调查,是他们个人主张或政策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上至美国总统,下至普通公众,对民意调查都很关心。它显示并影响政治、经济议题和社会潮流。
民意结果通常会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这正是影响政治决策的途径。
对于进行民意调查的专门机构或部门来说,通常的民调是这样开始的:首先选择一个主题,比如对最高法院的新裁决,对总统的满意度,或者对一项提交议院将进行表决的议案的态度,都会成为民意调查的主题;然后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一些问题;接下来寻找最好的途径接触到目标公众;调查之后,进行描述分析并报道调查结果。
民调之所以能反映公众意见,就在于它通过随机选取之后综合起来的公众意见,在推论统计的基础上,相对准确地呈现出了公众的想法。因此,做好一个民意调查的关键就是:选取有效而又随机的受访样本!
那么,为什么随机取样能有代表性呢?如果我们做个化学试验,想测试一下同一海拔高度时一个单位的空气中氧气所占的比例,不管我们在哪儿取样,闹市,森林,甚至海面上空,一个很小的单位的空气就足以完成这个试验,并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
当然,随机取样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即统计公式会带来误差幅度。大体来说,我们随机取样的样本越大,样本误差就越小。但是,误差范围并不依赖于总体(相对于样本,指研究目标的全体)的大小,而只取决于随机样本本身。这样,如果我们研究的总体是一个城市的一千万人口,那么随机选取的500到1000个样本就能很好地代表总体!
在美国,民意调查中随机样本的选取通常是用一个电脑程序在全国的电话号码中随机选取预定数目的号码,这样每个号码被选中的机率都是一样的,从而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民主和有效。
也许,在一次调查中,你像发彩票中奖一样,成了那个被电脑程序选中的“幸运者”。所以,在1000名受访者中,有一个意见来自于你。但奇怪的是,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观点却与你的不同,甚至与你所知道的周围大多数朋友的观点不一样!这并不奇怪,中国有句老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倾向于和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相近的人成为朋友。而且,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我们也习惯于在形成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和周围的朋友交流一下,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而民意调查结果反映出来的并不是你一个人的意见,或一个群体的意见,它要代表的是样本背后的总体。因此,即使一个调查结果和你周围大多数的人意见都不一致,它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