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非典”与互联网下的信息断想



原作于 2003-04-18 略有修改

  最近广泛关注的非典型肺炎,已经逐渐演变成眼下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在“非典肺炎”还仅仅称为“流感”的时候,“流感”两字对我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另类“大众词汇”,不就是那个我们常常遇到的“打喷嚏、流眼泪”之类的流行性感冒吗?由于几乎每年都会在那么一两个地区来上一次两次此类的“流行”,所以我们一直用这种见怪不怪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情。然而这次却不一样。这种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发病机理的非典型肺炎[注:目前已经清楚其发病机理],在翻江倒海般地发作了短短的时间之后,其致命性已经引起了我们极大的恐慌。并伴随着伊拉克战争隆隆的炮声,驱赶着它走到了人们视野的前台,并使我们终于明白:这一切其实并不如当初我们在记者会上所获得的“这只是一场流行感冒”的信息那么简单。

  伊拉克战争进行初期,因为军事机密所导致的信息“封锁”,以及为了“宣传战”的需要,无论伊拉克还是美英联军,都费尽力气,尽情地使用信息传播这一现代战争中的另一种有效武器,制造了各类“虚夸”、“虚假”|“虚拟”的信息炸弹。譬如西方每体所披露的那些虚假的死亡数据,真不知道这是为了吸引眼球、还是为了做一些死亡数字游戏。这些对诸如死亡还有军事数据的随意填空行为,导致了我们对很多战争信息的研判出了障碍,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互联网时代。

  还有国内那些几乎全天候报道战争进程的国内电视台,甚至是国家级的电视台,其节目的评论人员在评判战争进行的程度时,也不得不补充说明,由于信息封锁,我们对战争进程不能确切掌握,因此只能通过多家不同渠道的新闻来源,来研判战争实况——这一被动局面同样也出现在其他的全球媒体,无论是美国的CNN还是伊拉克的国家电视台,还是那个刚刚出头就令人咋舌的新星“半岛”。

  这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照样被阻隔的例子,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互联网已成为第四媒体这已是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现在的人们了解更多信息最直接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地通过这个不可思议的工具。在最近的CNNIC的一份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已在六千万左右,“信息爆炸时代”这个名词,一度是我们最最时髦的名词之一,并且在过去叫唤了很长时间。至于现在不怎么吆喝了,我想其实这就是互联网的“性格特征”,即任何与互联网产生的“名词”都是老得快、去得也疾。

  虽然“信息爆炸时代”的名词不再吆喝,但是信息的扩张却没有就此停止,相反却以比以前更加快速的速度,如恒星爆炸般地延伸着。也就在这份报告里,有两个数字应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是对“中文信息的丰富性”的回答,有40.6%的人回答“比较满意”和39.2%的人回答“一般”,只有6.0%的人回答“非常满意”。这一调查反馈的数据说明:如果人们对于咨讯内容的需求一般,那么从目前互联网上所得到的就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多数人,对于互联网目前的信息数量和质量所形成的丰富性并不满意。

  因此,互联网以及其他现代传播工具如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等信息传递的同时,因为互联网的增长所带来的排山倒海的信息量,使得我们在默认这是社会一大进步的同时,却不得不增加了许多更加深度与广度上的要求。

  无疑,我们自然会出现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互联网上的信息如此海量,而我们却只有6%的人回答非常满意呢?或许我们了解的很多了,但是可能我们想了解的却是更多,任何人都有一种不满足甚至刨根问底的本性。因此互联网信息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对信息的丰富性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回到这场打得热火朝天的战争里。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两千多年前在留给他的阿拉伯民族表面上的一块贫瘠的沙漠之地的同时,却把一个几乎任全世界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眼谗的要命的工业血液藏在他的子孙的脚下。随着战争的进行,除了美国霸权意识下的“帝国警察”心态外,商业利益是他们最直接的因素。随着大规模战争场面的逐渐停止,现在看来,他们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

  如果没有互联网,可能我们现在还不清楚最早起源于广东的肺炎,竟然来势如此凶猛,而且竟然在短短几个月里有几十人就此失去了生命,因为在过去,信息要经过筛网的过滤,要经过放大镜下镊子的夹取“审查”。虽然互联网的本身就是在目前唯一的孤独的超级大国里诞生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下的信息在不断海量增长的同时,国家利益与经济利益在同样维护着另一个信息壁垒。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经济已毫无顾及地进入了一个由于多头信息而导致的误差时代。伊拉克战争到底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会起什么样的作用,是积极的促进还是消极的影响?我们看不透。而我们所看到的只有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头面人物对世界经济莫衷一是的分析,从而导致我们自己也在瞎琢磨。这就是信息的缺失或者多头,也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我们对事物不能正确地快速地研判。

  美国的经济灵魂格林斯潘,一句话可以使华尔街疯狂,也可以使华尔街跳楼,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行为也会导致整个经济骤然起降并且愈演愈烈?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作怪。因此,无论是在网络时代还是传统时代,信息自始至终的迷失,才是我们了解真相甚至发现真理的最大敌人。信息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虽然信息快速增长,但是我们自身对于信息的吸收、与消化却没有那么快速,于是我们就只停留在信息囫囵吞枣式的“浏览”上,而把仔细的分析与思考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非典”来了,我们在快速获得信息的同时,在心底却有一点点恐慌。甚至环顾四周,看一看我们周围,也有没有发病的迹象。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那个中国“大干快上”的时代,农村里的成年人全部都组织起来,希望赶上西方的钢铁产量数字,而无论这个梦想多么虚幻,但是虔诚代替一切,几千年来第一次真正翻过身来的农村老百姓,一听号召就可以把家里任何带有Fe这一化学元素的物件,全部塞进了那个在田野里挖的“因地制宜”的炼刚炉,而同样这些忠诚的甚至有些狂热的农民们,却在等待着,希望这个小炼刚炉里能够流出可以制造飞机、轮船的优质钢材,但是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都根本不合任何的制造标准,其作用仅仅是暂时增加了一些钢铁产量数字。而其实就是这个数字,在当时的环境里也完全可以靠虚报得到的。而更加可悲的是,等待他们的是田野里烂掉的庄稼和即将到来的刻骨铭心的饥饿。而在饥饿的呻吟中,人们同样听到了粮食怎样怎样增产、怎样放了一个大大的卫星的“慷慨急昂”的声音,以及隐约不断地听到的时不时的哀悼,和因为饥饿而死去的亲人的哭声。

  然而我们的领袖,在中南海的红墙里,却同样很难了解真实的信息,即使哪个耿直的彭大将军操刀种田,验证数据,并上万言直书,也没有改变事实的真相。那么这就是那个时代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一个悲剧、一个梦魇,一个伴随着中国,走过了两千年的梦魇。

  多年过去了,当我们从传统信息时代终于一路走来,接触到互联网的那一刻,我们有了一种惊奇,鼠标一点我们可以了解整个世界,我们甚至天真地想象,世界从此不再信息阻隔,世界从此透明,世界从此“进入地球村”时代。但是这一愿望,就象我们永远参不透的世界一样,无论怎么爆炸和纷杂,我们最终也同样不能完全参透。

  由此看来,一方面,信息的增长不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与信息壁垒会一直存在下去。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是一个超级信息工具,信息在海量增长,但互联网却永远不能穷尽所有信息,因为不能穷尽所有的信息,那么就不能抹杀信息的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