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是为了生活
文:
在房价日逐夜涨的日子里,购房者着急,急着去排队、急着去付款,哪怕与新房从未谋面,哪怕交房时货不对版,因为人家买我也要买,现在不买以后还会涨……而当房价随着宏观调控应声下落时,消费者却冷静地捂住钱包,怀疑、观望、沉默,企盼价格再创新低。近期,在一片降价声中,市场终于有了复苏的迹象,“买与不买”成了时下最富争议性的话题。事实上,整日在讲房价理性回归的同时,作为市场主体――普通消费者应该更多的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心态和逻辑,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购房的意义。
惯性消费思维不合理
“买涨不买跌”这个中国式的消费模式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又一次得到了应验。开发商慎言降价,莫不是顾忌与消费心理发生博弈。“买涨”原本最好的应用是在股市上的短线投资中,普通投资者在搞不清个股投资潜力的情况下,跟风操作以求获利。但正是这样一个传统理念,让老百姓在股价天天往上蹿的时候拼命买进,直到一路深套,血本无归;前期房地产开发商也正是在利用这种消费心态,对所销售的房子加价有恃无恐,房价被层层推高,最后还是购房者为这种思维模式来买单。
车市中对加价新车趋之若鹜,而对优惠促销的实用车型嗤之以鼻,“不买跌”同样是不成熟的消费表现。房屋作为生活的必需品,确实有需求就可以买,就像人们不会因为战争就不结婚、不生育一样。关于买房的时机,首先是你确实是有此需要。其次是确定买房时间表,产品供大于求的时候,可以从容不迫地左挑右捡,讨价还价,争取到最好的服务。
面积切忌求新求大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买房当然要买新的,房间至少3个,卫生至少2个、客厅、餐厅一应俱,面积要大,越大越好……不知道从何时起,上海人的购房魄力变的如此强大,也许是在阁楼里憋闷坏了,求新求大追求一次到位。开发商也紧跟市场需求,最终建造的房子越造越高、面积越来越大,会所越来越高级,可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承受更高的总价。
上海人最善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难道70~80平方米的2房,100平方米的3房就不算改善居住条件,就不能满足生活需求?为了多出的20~30平方米,要多付出二十几万,要多工作那么4~5年,或者搬得远点,每日在路上多花1~2小时,一辈又要有多少时间在路上。现在都在提倡创建节约性社会,对于我们购房者来讲可能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买房观念,只要功能齐,精致温馨,面积可以小点、只要地段好、交通便捷,房子可以旧点,量力而行,量入而出,能够满足自己居住要求就是最合理的。
需求不同,避免“羊群效应”
买房是门学问,决定要买套房子后,更重要的是买到合适的房子。最近楼市又在炒作“团购”的概念,出现“羊群效应”。某个人或者是某个组织发起了某个楼盘的“团购”,购房者从不知所措到不论该楼盘是否对自己合适盲目地响应,就像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组织,平时聚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其中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青草,后来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狼,或者不到其它还有更青草。
“团购”最早是用在集团购买如装修建材、中秋月饼等流通商品上,“团购”的对象在必须在产品品质上同质,但房屋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从空间上讲没有一套相同的房子,购房又是一个很私人的问题,每个人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而当“团购”组织者、参与者、开发商各有利益时,消费者是不会从“团购”中真正得到实惠的。
做个理性消费者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