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灾之后,美国经济衰退接踵而来?


风灾之后,美国经济衰退接踵而来?

AP
卡特里娜风灾之后,国际石油价格从1999年的每桶10美元攀升至每桶70美元,美国汽油价格一度达到每加仑3-4美元,不仅令美国消费者苦不堪言,甚至让一些能源专家放出危言,预测风灾可能给带来全球性石油危机,甚至触发世界经济衰退。

石油问题的历史学家丹尼尔·叶尔金(Daniel Yergin)警告说美国将要面对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石油危机,对此《华盛顿观察》周刊走访了美国几位知名的能源问题专家探讨这一问题。

“美国不会出现一场重大的石油危机,”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所(CSIS)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多兰(Charles F. Doran)对《华盛顿观察》周刊断言道

他说美国所消耗的能源只有非常小一部分来自卡特里娜飓风灾区。世界石油市场供给由于飓风而受损的美国炼油能力的影响更是微小。汽油供给吃紧,价格上抬。当布什总统从石油的战略储备中释放一部分汽油到市场,一定缓解了石油紧缺的情况,油价略有下降。多兰说虽然这是危机情况,但是这场危机的规模绝不能同七十年代那场因为阿拉伯国家联合进行的石油禁运所引起的危机同日而语。

“叶尔金的话是夸大其辞。”美国能源问题专家、美国能源经济学联合会(United States Association for Energy Economics)副总裁约瑟夫·杜克特(Joseph Dukert)说。

同多兰和杜克特比,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石油经济学家小菲利浦·弗莱杰 (Philip K. Verleger, Jr.)的态度更悲观一些。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以后几个月内也不会知道卡特里娜飓风是否会引起美国自七十年代以来的石油危机。结果如何完全取决于飓风对天然气生产的影响以及炼油厂和能源的工业用户的情况。我们在1973年的时侯等了三到六个月才看到结果,这一次可能要到2006年才能回答这一问题,”弗莱杰说。

“天然气能否尽快恢复生产其实会更影响美国经济衰退发生的可能性。”弗莱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评论说,“美国电力和供暖主要是由天然气提供的。卡特里娜飓风将天然气生产量降低了10%。我们很快会收到天价的电费帐单。这才是我们应该担忧的。”

弗莱杰说媒体多忽略天然气紧缺这一事实,而盲目地只一味谈论汽油紧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卡特里娜将改变什么?

“卡特里娜飓风将强迫美国政府重新思考如何增强能源供给方面应对危机的能力。”多兰说,“说到飓风对美国能源政策的影响,我认为微乎其微。也许石油公司会重新考虑炼油厂分布和石油输送的模式。目前的高油价必须在巅峰停留相当长的时期,飓风才会证明对改变美国石油消费模式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比如买更省油的汽车。”

“相当长”是多长时间?

多兰认为油价停留在目前的巅峰状态即使长达六个月都可能对美国消费行为无甚影响。

弗莱杰则认为到底卡特里娜飓风将如何影响美国的能源消费行为,需要时间来回答这一问题。

“1973年的石油危机对(美国能源消费模式)本来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这一直到了吉米·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如果福特再次竞选总统成功,其第一任内制定的(控制能源消费的)法律就不会得以实施,”弗莱杰说。他开玩笑说同美国石油企业有千丝万缕瓜葛的切尼副总统会保证任何限制能源消费的法律不会“出世”。

杜克特则认为卡特里娜所造成的直接损害让人瞩目,让人有危机感,但是这场灾难更多的是提醒美国国会和公众增加一直停滞不前的美国炼油能力,增加输油管道基础设施的建设。过去三十年来,美国因为各种环境保护的限制,炼油厂没有兴趣扩大和建立新的生产能力。

“我刚刚对受灾的美国石油公司高级行政官作了系列访谈,这些石油界巨子纷纷称他们计划重建被飓风损害的生产设施,但是鉴于墨西哥湾飓风灾害的可能性,他们不准备扩大目前的生产规模,”多兰说。

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的时代,卡特里娜飓风难免会刮到太平洋。

“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来说,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可能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它引起美国经济的严重衰退。汽油和电费涨价,美国消费者于是紧缩其他开支,停止购买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舶来品。这将是另一场灾难,”弗莱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预告说。

中美的能源关系可能更加紧张

“所有政府都有权利开采石油。。。中国如果在油价最贵的时侯来购买开采权,将来会后悔。”多兰说。“这很可能会再次发生,因为现在国际石油价格极不稳定。”

对最近中海油试图并购美国石油公司尤尼科的举动,多兰对中国的劝告是信任和依赖国际能源市场。他认为中国并购行动失败并非一定是一件坏事,举例说油价曾经从1979年45美元一桶的高价跌落至1980-81年的9美元一桶。

“(中海油并购尤尼科)是试图取得能源自给和安全,不是能源效率。中国不应该试图获取石油更大的开发权,除非是别的石油公司不愿涉足的地区。”多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增加石油产量和提高能源效率对中国和美国都大有益处。比如如果中国能够大量开发南中国海的石油,这会卸掉(能源)供给一方的一些压力,石油的来源也会更接近中国的市场。”

多兰认为各国在油价方面是完全独立的,没有人想看到石油价格上涨,是否能保证石油供给更多地是依靠国际石油市场有序地运转,而不是其他个别政府做什么。全球有很多石油,短缺多是因为运输和炼油能力缺乏造成的。但是如果石油价格如此之高,这一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政府经常习惯用重商主义态度来看待问题,对资源获取如果缺乏渠道就感到不安。国际公海是开放的,而美国看重保护公海航行的畅通和安全,这会让石油的生产者放心地生产和运输石油。”多兰说,“我很吃惊中国、日本对其石油供给感到担忧,我对美国政府对石油供给表示其关心感到不可思议。我对国际石油市场有巨大的信心(Huge Confidence),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最有效率、最公开的市场,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能源需求。”

虽然超国界的石油经济学有其内在定律,然而国与国的关系仍然在石油政治和市场中占有重要席位。

中国领导人胡锦涛访问墨西哥引起了美国一些石油专家的关注。虽然中国只是许诺在墨西哥石油行业之外的领域投资,中墨之间的接近也让美国人感到不安。

杜克特说美国首要的原油和炼油产品来自加拿大。在美国石油供给中,墨西哥一直在前四位之内。

“中国同墨西哥的关系当然值得关注,如果中国要竞标阿拉斯加的油井开采,我相信国会会采取行动。美国像其他国家一样是民族主义性的。美加墨在能源方面应该进一步合作。我希望墨西哥处于自己的利益,能够考虑购买委内瑞拉考虑抛出的的Citgo,”杜克特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在美国的原油供给中地位极为重要的委内瑞拉近年来同美国关系极为紧张,中委关系却极为灿烂,让很多美国能源专家和政客感到如鲠在喉。

“中国是一个谜。”弗莱杰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其新近的限制石油外销的政策我相信会持续有效,但是中国政府限制石油进口的努力我怀疑会在实际中一直执行下去。汽油短缺看起来对全球的政治家都有重要的影响。我相信中国政府会对(汽油短缺)作出反应,保证汽油充分供给。”

陈雅莉,《华盛顿观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33期,200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