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也需分类定位


高等教育也需分类定位

 在新浪网上的南方人物周刊看到对崔永元的专访[1]。崔永元说:“如果我们的电视台都是公共电视台的话,那我们的电视台就是全世界最脏的公共电视台;如果我们的电视台都是商业电视台的话,那我们的电视台就是全世界最差的商业电视台,又不好看,又挣不着钱。”在这里崔永元强调的是一个电视台定位的问题,他并不反对商业电视,更不反对公共电视,而是反对将二者混为一潭,职责不清。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高等高等教育问题。用类似的话来说,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承载的完全是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话,那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极其低效的;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商业行为的话,那我们的高等教育完全是羊肉未吃到反惹一身骚。

无论是电视还是高等教育,它们走到今天这个境地都与社会转型这个大背景密切相关。对于教育来说,过去的任务就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各级学校好比一条流水线,最终成品完全合符既定规范。这在抹杀了人的个性的同时,也抹杀了人的创新精神。而现在,提倡的“创新教育”、“学术无禁区”等思想必然伴随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除了塑造人之外的一些的责任也被附加到高等教育身上。比如,1998年,汤敏先生提出的建议:扩大大学高等教育是一个可以拉动内需的消费点。又如,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扩招、收费的影响现在已是众媒体“炮轰”的对象,在此不再赘述。而后者直接导致高校内公司林立、教师身兼数职无心教学等问题。高等教育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又间接地让大学教师承担了太多的压力。已经并不鲜见的“过劳死”和每年教师节时漫天的呼吁就可见一斑。所有的这些,应该都是在这个特殊社会时期的产物吧。

崔永元在谈到电视的问题时,提到了国外电视界的一些做法。可惜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知道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否有一种较成熟的解决办法可以借鉴(以后有空一定多多学习,呵呵)。在此只类比地提一些个人看法,以抛砖引玉。

首先,确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责任。特别是现在,当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感到迷茫时,这正是高等教育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于是我们应该为所有的高等教育划定一个底线,一个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底线。这相当于一个行业准入制。当然,目前的办学审批应该也就是在做这个工作吧。

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再划一步划分其身份、职责、运作方式等。现在似乎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起步,比如说将大学划成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职业教育型等。但是因为缺乏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因此几乎除了少数著名高校和由中专升级而成的职业技术学院外,几乎都自称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对于更为敏感的产业化问题就更是模糊不清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为“钱”所困,拓宽融资渠道也成了改革的重要内容。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按企业式运作?学校靠什么来保证投资者的收益?我想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从一个合适的角度对学校做进一步的分类了,这样一来,在坚守一定底线的基础上,至少一部分学校可以拍着胸脯说,在商言商,一切明码标价、公平交易,你出钱我提供让您满意的教育服务。许多的职责,可以从现在的高校中剥离或衍生出新的机构来完成。毕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其实我想说的就一句话:想让高校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老百姓负责、对投资者负责、对学生负责,就等于对什么都不负责,因为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承受的责任。

 

[1] 南方人物周刊:崔永元. http://ent.sina.com.cn/s/2005-09-16/ba8428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