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中国杂文化之“豆腐文化”(1)
---兼说四川麻婆豆腐
要说中国的饮食里,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豆腐当居第一。豆腐是中国人的发明,专利权是汉代的淮南王刘安。他在炼丹时,歪打正着,长生不老药没炼成,却炼出了豆腐来。《本草纲目》中就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而安徽更把此事发扬光大,现在开发出了“中国国际豆腐节”,倒是充分沾了老祖宗的“豆腐文化”的光。
现在已经有了好多自动化加工豆腐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和自己的企业结合起来。正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至于另一方面的豆腐走向世界问题。譬如“麻婆豆腐”,在日本也有而切师承中国,就连日语里的写法和发音都近似。但日本的“麻婆豆腐”已经扬名世界许多国家,甚至许多美国人现在只知道日本的“麻婆豆腐”,而不知道中国有“麻婆豆腐”,看来“酒好不怕巷子深”显然不可以。 中国的“豆腐文化”让日本发扬光大,并大挣其钱,倒是中国“豆腐文化”的悲哀。
现在说一下豆腐的制法。我们沿海一带做豆腐不是象内地用石膏,而是用卤水,(也就是杨白劳喝的那种,一笑)。豆子用水泡好后,或用机器磨或用石磨磨,成浆后,放到锅里烧开,然后把浆汁盛到盆子或其他容器里。慢慢加上石膏或卤水,并不断搅拌之至浆清成型,然后过滤并压实,一锅香嫩可口的豆腐就出锅了。
我爱吃豆腐,连带着它的"姊妹兄弟"---豆汁,豆脑,豆干,甚至臭豆腐都爱吃。
中国人爱吃豆腐自然也就有了豆腐文化。各地的各式各样的不同豆腐做法,都和当地的饮食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象四川的“麻婆豆腐”,就不仅闻名国内,而且享誉世界。提起“麻婆豆腐”,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历史:
在清朝同治初年在四川成都有一家小饭铺,店主姓陈,主营烧豆腐之类的家常小菜,由陈妻掌厨,因其脸上有几颗麻子,故被人戏称陈麻婆。陈家小店所制烧豆腐与众不同,她是用上等黄豆制成石膏豆腐,切成小块,用沸水浸泡以除去石膏涩味;牛肉剁碎,用菜油炒酥,加郫县豆瓣、辣椒末、盐、胡椒末、豆豉炒香;加鲜汤,烧沸后放入豆腐小块,移小火上慢烧入味;放入青蒜苗段、味精,分三次勾芡,待汁浓且均匀地附着在豆腐块上时,淋辣椒油起锅装碗,撒花椒末即成。因其麻辣鲜香,酥嫩滚烫,豆腐成块不碎,当时非常出名,人们为区别于其它饭铺的豆腐,给取名麻婆豆腐。后来,店主遂将此店干脆改称为“陈麻婆豆腐饭铺”。或叫“麻婆豆腐”。
但现在我在我们这里吃的“麻婆豆腐”,却比上面形容的差许多。看来要吃正宗的还得到其发源地去。
因为豆腐和中国人日常饮食密不可分,自然谚语也就出来了,这是豆腐文化里的重要组成。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形容办事不可太急。“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青白分明自然分的出了,等等,都出自豆腐。至于豆腐借了谐音变成吉祥话“都福”,却是春节里的又一个风景。
还有现在我们讲的“男子汉大豆腐”,哈,更是男人的一种自嘲,在“男子汉大丈夫”做不成后,幽默一下也不为过,至少尊重一下女人还是应该的。
漫议中国杂文化之“香烟文化”(2)
---(兼读白岩松的《香烟中的文化》)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邱吉尔在二战时期,有一个摄影记者想拍一个最代表邱吉尔形象的照片。于是他在邱吉尔拿着大烟斗吸烟的时候,趁其不注意一下子从他口里给把烟斗拔出来。于是一张邱吉尔满脸怒气,手拿烟斗的照片传遍了全世界,并被评为最代表二战英国人形象的照片,这是香烟文化里突出的事例之一。
邱吉尔是一个烟客,那个大烟斗自然是他的象征,而斯大林,爱因斯坦,戴高乐总统等等都是烟民一族。马克思其抽烟更凶,可以说是半嚼半吸,毛泽东和邓小平也是烟不离口的。综观伟人,抽烟的太多了。
至于我对烟最早的印象,还是我爷爷的抽烟。
我爷爷还健在的时候,我每到学校放假都到乡下的爷爷家,记的爷爷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了几排旱烟,爷爷就经常带着我随他到地里,每次爷爷都会从烟稞的下面劈一些老烟叶子拿回来放到石台上晒干,然后扎成一捆放起来。每次想抽烟时,爷爷都会拿出来几片烟叶放在火上烘干每次我都会蹲在他身边,闻着呛鼻的烟味散出来。
爷爷烤完烟,就把烟叶放在掌心搓成碎末,然后放一撮在爷爷的带长长的旱烟杆的铜烟锅里。点上火后,看着爷爷美滋滋地抽着,我知道那是爷爷最惬意的时刻,那一刻也成了我对爷爷记忆最深的一刻。
烟文化源远流长,据考证人类最早开始吸烟是公元432年。而中国人之抽烟时要晚的多。大约在明朝时才传入中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唐宋诗词中,只有对“酒文化”的描述而无“烟文化”的描写的原因。
至于现代人的抽烟,有的是为了过烟瘾,有的是为了讲派头,有的是为了交际,更多的恐怕是三者兼而有之。几年前, 我开始加入“烟民”的行列后,慢慢地上了瘾,也尝到了其中的情趣。尽管舆论再三宣传戒烟有若干好处,尽管几次戒烟几进几出,仍不能让我忍痛割爱。
至于吸烟的用具以前有旱烟竿、烟斗、水烟袋等等;而现在却是用各种烟盒装的烟卷居多了,年轻人也基本无用那长长的旱烟杆或大烟斗了。若一个年轻人用长长的旱烟管,现在来看不知道会出什么洋象,一笑。
至于“香烟文化”,白岩松在《香烟中的文化》一文里曾如此说,“香烟文化,我是从经验中感知的,而不是经由阅读懂得。成长使一个人获得有关生命的知识,同时也受到荒诞和颓废的诱惑。香烟就属于这一类,与死亡疾病相连,但充满神秘的美感。”他在文中还提到了他在美国教书时,一个叫安得雷的朋友,杂一次会议上在开讲之前先悠然自得地点上一支香烟,而不顾公共场合不得抽烟的禁令,从而使他成为那此会议印象最深的作家。
至于对香烟文化倒底如何对待,白岩松在文中在评一位叫理查德莱思的法国人写的《香烟》时如此说:
“在作者看来,出于健康的理由反对吸烟并不奏效。既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它就会遵循一般文化规律而存在或消亡。有时还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美国禁烟活动的兴起,除了刺激香烟的大量出口,还造成了雪匣的时髦,虽然雪匣对身体的害处远远超过香烟。”显然让其文化自生自灭是他要说的意思。
但现在烟民之多范围之广,以至于在打火机上都印刷了各式各样的公司广告,却是把香烟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的一种。其实掌握香烟文化并充分利用,把香烟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这对烟草行业的发展是有利因素,这牵扯到企业文化问题,此不多谈。
“吸烟的一生恰好也是不断戒烟的过程,与从不吸烟相比,它既不更好也不更坏。它只是众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白文中的结尾有一句话,我在此也照葫芦画瓢,也引用在此,不知朋友是否也有此体会?
漫议中国杂文化之“自行车文化” (3)
据资料统计,中国拥有自行车最多,但除以人口,平均2.6人有一辆。荷兰是一人一辆,环球第一。日本平均为1.7人,占有率位居第七。不过,从实用价值来说,世界之最恐怕非中国莫属。中国更以人口众多,当然自行车也众多而成为世界上有名的自行车王国。
记的我上大学的时代,一次花了一百元钱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当时不知道羡慕了多少同班同学,因为星期日上书店,郊游,购物,就再也不用挤沙丁鱼一样地挤那个破乱的BUS,其利大矣。工作了,第一件事自然是置办一辆自行车,这样一来就不用撒开两腿为赶时间奔波了。
时间当然已过去了十多年,时代在变,人的目标在变,现在的人在为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四轮而自豪,但真真让我怀念的还是那个自行车的梦想时代。
自行车现今还是中国人的交通工具,载人载物普通人依然离不开它,但地位明显在变。之所以离不开它,但地位却在变得越来越大下的原因,固有交通工具的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没有把它作为文化来对待,那就是缺少自行车文化。
就象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的区别,自行车文化也是一种“大众的再也不能大众”的草根文化,这样说的原因,就因为国人风风雨雨骑了多少年,从每个人买来自行车时的爱惜,一天擦几遍,到工厂里一排排整齐的自行车存放处,自行车是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了几十年,可以说也把自行车已经骑出文化感觉来。那就是朴实无华,简单实用。离开了它实在不行。
要说现在把自行车提到文化的层次,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行车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据说自行车的发明最早是在中国的清朝时期的康熙年间,而欧洲人却说自行车的老祖宗在西方。但无论如何自行车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二三百年的便利,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现在已不是,末代皇帝在紫禁城里锯掉门槛骑洋车的年代,那时自行车是MODERN的东西。随着现在四轮汽车的普遍,自行车便被便涂上贫穷的色彩,自行车文化自然也成了不入流的街巷文化,这段自行车文化已登不了大雅之堂,自行车文化在慢慢被人遗忘。
中国依然是自行车的大国,“工薪阶层”依然以此为代步的依赖。而如果您到欧美国家里,您会看到在川流不息的汽车海洋里,还是可以看到一对青年头戴自行车盔,背挎背包,在马路上快速地穿梭着,欧美人追求六轮,四个轮子(汽车)跑路,两个轮子(自行车)运动、休闲。自行车在发达国家依然大行其道。不过功用却有了改变,从代步变成了健身。
二是,环境的要求使我们必须崇尚自行车文化。
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劣, 人们对于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自行车这种对环境无公害的交通工具,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只有把使用自行车提高到文化的层次,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提倡自行车文化这对人类的未来是有好处的。也只有如此,任何一个骑自行车的朋友才真正地感到一种自尊。
三是,文化的要求使我们必须具有自行车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勤劳简朴的民族,自行车文化从客观上讲恰是此种文化的折射。自行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对陶冶情操也是很有用的。托尔斯泰为了忘却失子之痛,六十多高龄学起自行车来。马克吐温的一篇关于自行车的小说,也说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而在中国文学里,自行车自然曾是一段时期的第一道具。既然自行车代表了一定历史,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因此任何具有一定文化历史观的国人皆不可否认,我们必须具有明确的自行车文化。
综上所述,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不可鄙视自行车文化,在民族文化里更不可缺少自行车文化。
漫议中国杂文化之“婚姻文化” (4)
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历史久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各地的习俗并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有一下特征,一是“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简单地说就是重礼轻爱。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无自主权,而由媒人与父母参预或作主。三是“父唱妇随”,说的是以男人为主导的婚姻稳定度。四是婚姻的政治性。
好,我现在就以上四个方面说明中国的婚姻文化史:
一,重礼轻爱。
中国古代的婚姻历史和婚姻文化,可以说比任何民族都复杂些。“三书六礼”(请看注解一)整个一套下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由不相识到相识,经过“提亲”,“聘礼”,“迎娶”等一个个步骤,才能最终结合在一起。在〈诗经。国风。周南〉中就有了婚姻的生动描述:“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可以看到当时已是重金轻爱的婚姻了。
在古代的社会里,三纲五常,禁锢了人性,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自然作为人生的重要一槛的婚姻文化,其繁琐的礼仪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韵味,但每一步都充斥着金钱和物质利益。“男欢女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所谓的“门当户对”,不知扼杀了多少爱情。所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相恋,梁祝的故事才能流传千古。因为对于现在来说这些故事可以说是太平常不过了。
看来古人比今人实惠的多,物质第一,爱情第二。但现在的人也并不是对物质利益毫不顾及。只是手腕高明许多。“不要贫穷的爱情”,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既使人更加的奋进,也是对中国婚姻文化的承袭。所以婚姻适当顾及物质利益并不为过,浪漫不顶饭吃。
二,无主动权
中国的婚姻历史,窃以为应以唐为分界线。整个趋势应是从开放到保守直到今天的再开放。
唐以前,婚姻相对来说还是自由一些,如《史记·陈丞相世家》说,“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陈)平欲得之。”就是说的汉代开国功臣,汉初丞相陈平的妻子,在嫁给陈平之前已曾5次守寡。五次改嫁按现在的标准来说,也可以和美国的“玉婆明星”沙朗史通相媲美了。
另外在唐代,性观念的开放到按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空前绝后的。婚姻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戏剧性。如唐高宗竟然娶父亲太宗的才人武则天为后,唐玄宗纳儿媳杨玉环为贵妃。而在社会上,寡妇改嫁也被社会和家庭认可。正因为唐代婚姻极度开放,故为理学家朱熹说唐朝是“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之礼。”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是说人的婚姻是由媒妁决定了大部分。
自宋代程朱理学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后,理学家们极力鼓吹妇女守节,“一女不事二夫”、“妇无二夫”的婚姻伦理文化,寡妇再嫁就成了羞耻的事情,并为社会所不容。在明清时期所兴起的贞节牌坊,就为中国婚姻沉重的文化又加上一个称砣。
当然现在的男女平等的社会里,无论婚姻法还是社会舆论,都是双向约束,自由恋爱也早把那些理学抛到垃圾沟里。但矫枉过正也不可以,有时贞操牌坊还是有用的,不过现在可是男女都有份的了。
三,夫唱妇随
在我国的婚姻文化里,忠诚历来是被格外重视的。在“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社会里统治者和男性是绝对的权威。但表现为妇女对丈夫的绝对忠诚,但此忠诚是单向的。女人演变成对男人奴仆般的效忠、愚忠和尽忠。究其原因,大概是在长期的小农经济里,家庭之于社会,乃至个人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罢。而在那样的一种时代,家庭的维系也只能祈求于夫妻间男耕女织的忠诚了。但此种忠诚只是单向行为,“纳妾”是男人权利,但女性却无相对的制约权利。
在当今社会里,忠诚是婚姻的重要方面,而且也变成了双向行为。一辈子一次真挚的爱情伴着一个完满的婚姻到老到死,当然是一件难得的美事。因此,科学意义上的忠诚应该这样注释,即在每一次爱情与婚姻中对自己和对方的感情负责,并承担起应承担的义务。懂得这一点,婚姻不管有几次,才都能够美满如初。
四,政治性。
在古代自汉武帝王昭君出塞以来,“和亲”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多次“和亲”,从客观上讲促进了民族融合,或者疆域平安。但从婚姻文化的观点看就纯属毫无感情的政治婚姻,女子在这些合纵连横的游戏里变成了一个筹码。
综上所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出了厚重的婚姻文化,虽然有以上的种种弊端,但本着除其糟粕,留其精华的思想,结合当代婚姻文化特点,自然会得到最有生命力的婚姻文化。
现在,一些婚姻典礼都用这些民族的形式,骑马做轿,男的长袍马褂,女的凤冠蝶衣,从形式上看,倒是给现代的都市婚姻文化,加上了一道代表民族性的亮丽风景。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认可,可以说,在重新审视婚姻文化的中优秀部分。在婚姻里寻找一个家庭的“根”。
但对于传统婚姻文化,学其婚姻的部分礼仪习俗,可以增加其现代婚姻的内涵,但万不可学其精髓,如夫权,如过分注重物质等等,可谓点到为止足矣。
注解:
三书:
聘书 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礼书 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迎亲)时用
六礼
纳采 古时相中哪个女孩,请媒人作媒,现代叫"提亲"
问名 男方托媒人探问女方之闺名和生辰八字,现代叫"夹八字"
纳吉 八字通过后,托媒人送点薄礼,现代叫"过文定"
纳征 正式送上聘礼,就是"过大礼"
请期 一看就知道啦,就是"择日"成亲咯
迎亲 这个不用解释了吧?
漫议中国杂文化之“纹身文化” (5)
如果您到国外的一些国家,所谓的纹身应该是比比皆是,在马路上一个露脐短裤的白人女孩和一个黑人青年在马路上勾肩搭背地走着,黑人的两个胳膊纹上了青蛇白虎,女孩的肚脐更有一枝玫瑰显眼地纹在肚皮上,红花绿叶,最奇得是玫瑰的枝条,直直插进裤里,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最“IN”的地方。至于拳王泰森胳膊上还纹着毛泽东的头像呢。
台湾青年根据一项调查,约有6%的人纹身。男青年纹身部位大都在颈部以下,以手臂、胸或脚踝最为常见,但也有青年在屁股刺上一些花纹。
其实中国应该是纹身的发源地,据史载,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三让王位,携中原文化奔至“荆蛮”,纹身断发,定居在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孔子称泰伯为“至德”,司马迁将他列为“世家第一”泰伯无疑可能是纹身的祖师爷。而断发纹身以后也变成了古代越人的传统习俗,断发是为适应湿热的气候和多水的环境,而纹身的作用也有了变化,不是为了好看,而变成了有效防止乱伦的一种措施。而象林冲等的刺面发配,也是一种纹身手段,只是作用又不一样,直接变成一种刑罚措施。
而现在,纹身的作用除了黑社会的标志外,一般现代青年的纹身,却是自身前卫和个性以及崇尚自然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一些都市里纹身却已早已开始。不过现在多不称其纹身,而是叫做“人体绘画”。这人体绘画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前卫青年。而且也不是象过去的黑社会一样,用针扎的手段来纹上的,要身体忍受针刺的痛苦和一成不变的图案。这种人体绘画分永久性和暂时性两种,一种是纹上后除非手术否则很难除掉,另一种是暂时的,什么时候不想用了洗去就可。或一段时间后,图案会自动褪去。其绘画用的色彩原料是从自然植物中提取的颜料,并由专职绘制师在皮肤上绘画,还绝不伤害皮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暂时居多,这样爱好时尚的人就可以不断选择流行的花样绘在身上了。在脖颈脚稞,纹一圈乱今的花圈,在背部自由发挥一个浪漫的图案,女孩在胸前绘两多玫瑰,男青年在背部绘上一只飞翔的雄鹰……总之尽力把自己的不羁表现出来,也算青年个性的发挥。
对于人体绘画,我一直持一种观点,适当地纹绘一下,在身体上加点色彩和图案,也许对太单调的皮肤颜色是一种调和,在如今自然主义盛行的的时代也是未尝不可。其实现在在中国的前卫青年群体里,已经逐渐变成了一种前卫文化----纹身文化。
目前“人体艺术”已作为一个行业在发展着,我不是卫道者,自然对人体绘画(纹身)文化是可以赞同或理解的,但还是应该以不鼓励不取缔,并对此加以引导为最佳政策。你说呢?
漫议中国杂文化之“算盘文化” (6)
记得刚刚懂事不久,我的父亲就在昏黄的灯光下教我算盘,“四一下还九”、“三下五去二”等等那些“九归”口诀,我背诵了很长时间,但真正用的时候,还从来没有想到口诀,只是自然而然地就用起来,而且滚瓜烂熟。以后上学了,学校里也没有教珠算,根据我的了解,只是到了前几年学校才开了珠算课,但是计算机一来,珠算的学校教育好象又废止了。虽然很小的时候父亲送给我的第一份知识是珠算,但是几十年来,因为用得少,接触不多,虽然早就知道算盘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却从来没有时间去仔细探究算盘这一中国古代的发明的历史。只是到了今天,当我准备继续续写中国历史上的发明系列的时候,我才在网络上搜索以及查阅部分资料,总算了解了算盘历史之皮毛,且让我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算盘和金钱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中国的古代除了钱财以外,还真的有什么需要仔细准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算盘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而发明出来的,最近通过陜西歧山出土文物西周陶丸的研究,中國算盘的起源時間可能最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也就是古代商业的萌芽时期。而到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商业就有了巨大的发展,并出现了子贡、白圭、吕不韦等著名的大商人。
商业的发展必需要必要的商业交流计算工具,因此在西周初年,为了计算商人们就创造了一种简陋的计算工具--算筹。这算筹就是用竹片等制成的小圆棍。计算时,把它们或纵或横摆放在平坦的物体上,原理跟算盘相似。所以,人们说,算筹是算盘的前身。但是至于算盘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这好像在史学界还没有一个定论。不过,在一千多年前后汉人徐岳的《数术记遗》书中有“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的记述。
在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算盘的图样,南宋数学家杨辉的《乘除通变算宝》中有“九归”口诀。元代以后,算盘更风靡于世。上至皇家显宦、豪商巨贾,下至平民百姓、市井小贩,无不家藏户有。我国明朝,算盘的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随着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算盘作为最常见的计算工具,已经成为官府、赋税、财政以及民间经商都离不开的必备器具。也是在明代,中国的算盘流传到日本,到了19 世纪2O年代,算盘又经俄国传播到欧洲。至此以后,算盘便开始走向了世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的算盘除了成为低龄儿童的开发工具外,已经逐渐推出了商业的舞台,虽然用的人少了,但我们不能否认算盘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贡献,即使现代的计算机,欧洲人在寻找他的鼻祖的时候,也算到了中国的算盘头上呢,因此算盘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应是当之无愧的!
(民族文化小品系列选登 自2001年3月起开始断续写作)
——版权所有,转贴者事先留言,并请注明作者、联系方式、出处!否则将追究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