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成功转轨的启示


 

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农业史的东方大国,从来没有诞生过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从政府到普通公民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可以预见,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民族的重托,中国的改革开放必将孕育出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集团。

 

关于诺基亚的几个数据:年销售额15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303亿元);市场96%在芬兰国外;研究开发经费1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2亿元),研究开发人员达到1.3万人,芬兰人才不够,就到全世界去找。青岛海尔1999年的销售额为268亿元,相当于诺基亚1998年销售额的20.57%。假设青岛海尔把销售额的10%用于研究与开发,也只能够腾出人民币26.8亿元(折合3.23亿美元),相当于诺基亚1998年研究开发费用的23.9%

 

青岛海尔的董事长兼总裁张瑞敏先生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1999年度“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排名第26位。1999年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海尔集团进入第十五个持续高速稳定增长年,截止19991225,海尔集团国内外营业额已实现268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212亿元,比1998年净增50亿元,同比增幅为31%1999年出口创汇比去年增长1倍,达1.38亿元。在1999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中,“海尔”品牌以265亿元的价值,稳居全国黑、白米色家电之首。比1998年净增73亿元,是中国企业品牌价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品牌。“三位一体”的美国海尔模式建成,本土化经营日渐显著。1999430海尔集团开始在美国南卡州建设其在北美的第一个家用电器生产基地。199927,海尔中东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阿联酋迪拜举行。1999915,海尔集团与伊朗赛彼德公司正式成立海尔赛彼德有限公司。

 

在中国,青岛海尔也是一个成功转轨的典型。青岛海尔原名青岛琴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428,公司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时间只有16年。到1999年,青岛海尔的销售额已经超过诺基亚1988年的销售额。说明中国的企业家同样具有非凡的经营能力。青岛海尔与诺基亚之间的差距已经很小,估计在2010年左右,青岛海尔的销售就有可能赶上诺基亚。

 

中国像海尔这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最关键的一点是缺少像张瑞敏那样的企业家,缺少具有开拓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而企业家的缺少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善于经营和管理,主要的原因是经营环境仍然不好。特别是企业家没有独立的经营权和相关的权利,缺乏保护企业家利益的机制和完善的制度,市场环境特别是金融环境也达不到产生国际大企业和国际企业家的程度。

 

既然在北欧小国芬兰都能够在十余年时间内培育出一个全球大型高科技跨国公司,中国作为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度,该怎样在国际市场上确立自己的企业和企业家的位置呢?难道只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企业“蛀虫”吗?

 

21世纪的中国至少需要200-300个国际一流的企业家,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多,实际上,中国有32个省市自治区,平均每个省市自治区也就6-10个,并不多。这样的企业家管理的企业年销售额在50亿美元以上,这个群体所管理的企业在一年内的销售额总值必须达到2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199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中国经济要实现腾飞,在2030年左右GDP赶上美国的水平,意味着GDP达到18-20万亿美元(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中国经济实际增长速度不需要太高),不是200-300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的问题,而是上1000家企业集团的年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的水平。(写于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