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播下龙种也会收获跳蚤


任何一个媒体都是双刃剑,选对了,事半功倍;选错了,事倍功半。

新媒体大潮席卷而至,是借力平台还是无底深渊?美丽的外衣下隐藏着怎样的面容?

 

新媒体:播下龙种也会收获跳蚤

 

这个时代,人们更像是一条一天到晚在资讯海洋里游泳的鱼。

 

伴随着分众国际的横空出世,新媒体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挖掘新媒体、加入新媒体、利用新媒体,仿若一夜之间,江南春创造的神话使人们看到了一夜成名的曙光。

 

于是,广播被认为是过时了,电视被看作是老去了,报纸杂志也已经旧了,一种以创意和想象为生命力的新媒体开始报到,并被扣上了“中国传统媒体颠覆者”的大帽。

 

没有人可以给新媒体一个准确的定义,楼宇电视、移动电视、列车电视或许都可以被称作是新媒体,而手机媒体、电子杂志,乃至出租车栏杆位广告等等,也毫无疑问是新的媒体中的一员,对于新媒体们来说,只要是新近产生的、与传统媒体有别的媒体平台,都可以被称为现在的新媒体。

 

不可否认,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百度宣称的“精确化定制”、比如分众国际倡导的“面向特定受众族群”等等,因其受众的准确,使得企业广告能够直达目标消费群,迅速产生作用。

 

然而,当林林总总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冒出来的时候,其自圆其说的前景预测肯定不是企业投资的依据,对于企业投资者来说,如何衡量新媒体的价值,如何确保你的投入与回报率关系,如何把每一分投入的钱都花到刀刃上,都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新载体未必是新媒体

在电视上做广告,或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节目间隙放上一段几秒钟的广告,可观众呢,却在节目刚刚结束一秒钟后,就按了遥控器换了台,于是,你的广告对于他来说就没有任何影响或作用。

 

同样,报纸广告也是如此:在寸土寸金的版面上发布了广告,可读者偏偏只看版面上最新的新闻或者有趣的图片,而对你的广告视而不见,于是,你也不能确保你投入的巨额广告费能产生多大的效果。

 

与这些传统的媒体相比,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优势在于,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品牌或产品的目标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而且,相比于强行轰炸式的报纸或者电视广告,在楼宇、电梯上的分众广告虽然覆盖率不如电视或报纸广泛,但受众的集中度高,所以更为精确。这两种不同的广告模式,就好比一个是轰炸机,只管对着地面一顿狂轰滥炸,花了不少炸弹,却不知道到底是否炸对了方向和目标;另一个,却是精确的制导导弹,花费不多,却能瞄准方向和目标,百发百中。

 

所以,单从精准性来说,分众传媒确实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

 

也正因为如此,分众传媒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可以说,分众国际的迅速崛起,给了许多人利用新媒体这一夜致富的梦想。由此,大量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迅速诞生,手机的边缘功能、互联网上最无品位的趣味、电梯上那道不起眼的扶手等等,在新媒体从业者眼中都散发着无限诱人的光芒。

 

在这热热闹闹的背后,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许多所谓的“新媒体”,不仅达不到媒体应具备的传播效果,甚至可以说,还不能被称之为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许多所谓的“新媒体”,只是将自以为是的“创新”当作是镇山法宝和灵丹妙药,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一些没有完全成熟的技术、平台成了“早产儿”,并且,没有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在走上社会之前,不但没有任何的市场调查,而且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可供操作的商业计划,由此,直接导致了一些“新媒体”迅速产生而又迅速灭亡的现象。

 

举个我最近听到的例子:一个年轻小伙子,开发了一套所谓的流动“新媒体”,即在某市免费为市民发放3000辆自行车,并在这些自行车上贴上企业的品牌、产品宣传广告,在他看来,这种流动式的宣传方式或许能引来许多企业的兴趣。但实际上,小伙子的流动新媒体实施了几个月后,却少人问津,最后经人点悟,小伙子才发现,原来,该市共有近700万辆自行车,而他这3000辆有广告的自行车投入到社会后,根本是沧海一粟,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类似于上面这个案例的所谓“新媒体”,严格来说并不能被称为是媒体,而只能说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载体或者平台。

 

著名营销专家黄江伟认为,真正的媒体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受众群,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现在,许多人将新涌现的信息传播的载体看作是新媒体,盲目投入大量的广告费,却不能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给企业资金造成了极大浪费。

 

注意力未必是影响力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用最少的钱最大限度地推广品牌和产品,是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于是,就出现了分众,就出现了“窄而告之”。

 

我们知道,如今,精确的传播已经能够实现“按效果付费”,这无疑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同时也是中国广告界的一大突破和进步,然而,就目前来说,许多新媒体仍走在“按展示付费”的老路上,也就是说,站在企业角度,你根本无法了解你所投入的广告费是否达到目标消费者、目标消费者是否能够看到广告这两项监测,更不用说是否能促进企业品牌知名度提升和产品销售了。

 

在很多新媒体从业者看来,只要把广告发布出去,就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就等于成功了;但在消费者看来,某些新媒体无孔不入的传播方式反而令他们产生反感,甚至由此伤害到他们对企业感情。

 

现在,一些网络运营商打着新媒体的旗号,采用了一些强制性的手段发布广告,比如网络游戏中的广告插件、网络页面的弹出式广告、自动发出的邮件广告等等,虽然就广告的出现频次而言,是比较频繁的,但实际上,这类广告却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反而使许多消费者对这种强制性广告提出抗议,并由此掀起反流氓插件、反弹出广告的活动,开发了一系列的软件来抵制这些广告的出现。

 

我们要注意的是,许多新涌现的“媒体”,过于渲染自身的“眼球效应”,通过刻意制造热点哗众取宠,结果,只能说是达到了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目的,而其本身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力,却反而在下降。所以,仅仅靠群众吸引眼球是不够的,时至今日,在广告投放方面,新媒体仍然只占极低的百分比。

 

同样,在地铁、车站、公交车等人群密集出开发的一些新媒体,诸如液晶电视广告、平面贴图广告等等,一方面,其没有实质内容而只有的单纯广告,很难确保其传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标准的缺失,企业只能借用传统媒体的评估方法来看待这些媒体的特性,无法真正确保自己的花费与收获是否公平。

 

研究2003年到2005年中国电视广告收入规模,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新媒体纷纷涌现,但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还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而根据2000年到2005年的国内四大传统媒体广告份额变化表,我们也不难看出,尽管新媒体在最近几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传统广告依然牢牢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

 

(图表一)

 

2000——2005年四大传统媒体广告份额的变化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电视

23.70%

22.57%

26.58%

26.64%

32.8%

35.7%

报纸

20.55%

19.84%

22.87%

24.53%

25.1%

22.1%

杂志

1.56%

1.49%

1.68%

2.26%

3.0%

2.9%

电台

2.31%

2.37%

2.42%

2.37%

7.4%

7.3%

合计

48.15%

46.27%

53.55%

55.80%

68.3%

68%

(图表二)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郑志曾经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国内报纸广告收入是300多个亿,而互联网的广告额是31个亿,分众传媒则仅仅只有10多个亿的广告收入,这甚至还不如中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的分额。

 

近年来,央视已经运用其影响力达到了塑造品牌的效果,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其广告利润和收入,但对于新媒体来说,从注意力到影响力,还存在一个过渡的问题,一般认为,影响力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你具有权威性,是某个权威的机构、部门、人物等等,二是你是那些大众已经认同的人物,比如热门的博客、著名的明星、体育健将等等的公众性人物,而诸如通过其他手段吸引大家关注的人物,比如说曾经红极一时的芙蓉姐姐、竹影青瞳等,这些人只能说是吸引了注意力,但没有影响力,因为她不能对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等产生影响。

 

新媒体也要新营销

创新无罪。不可否认,尽管纷纷涌现的新媒体大潮良莠不齐,但其中却也不乏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队伍。

 

但正如企业推广产品一样,新媒体的产生,首要面临的还是推广问题。

 

汤姆户外广告号称是中国大陆最庞大兼覆盖遍及全国的广告牌网络,目前已成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代表媒体之一,2005年,TOM户外传媒集团在全国十万多家广告公司中排名第三,且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广告公司,获得卓越的品牌声誉。汤姆户外总裁李践曾经放言,在广告需求信息发布后,3小时就会有几十家广告商与他联系。

 

李践此言非虚,如今,生活方式的变化带给人们获取信息渠道、阅读方式的变化,户外广告因其独特优势,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宣传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一直保持长足的发展态势,中国广告协会副会长孙英才也表示:“如果发展正常,中国户外广告业将在5年内赶上美国现在的水平,在78年内居世界首位。”

 

但就在汤姆户外如日中天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在其最初向市场推广时,汤姆户外也曾遭遇过种种困难,并为说服企业做广告宣传而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也包括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做广告推广、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和策略提高汤姆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等。

 

所以说,一个新媒体的诞生,不管其前景预测如何美好,也不管其今后将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宣传效益,在没有推广并被群众普遍认知之前,这些美好都只能是个美丽的肥皂泡,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知道,要把一个新概念变得简单易懂,使人一下子明白,也是有很大难度的,尤其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那些包括高科技成分在内的新媒体概念,比如运用互联网、电子杂志、手机功能等开拓新的宣传途径,都是涉及到高科技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技术专家而言,可能相对简单,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或许就很难理解,假如这个新的媒体机构自身推广能力就十分弱小,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效地推广出去,那就根本无法获得企业的青睐。

 

营销专家黄江伟针对新媒体提出了“双品牌”的概念,并认为“双品牌”的营销模式将是未来若干年中中国消费市场任何一个领域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何谓“双品牌”?黄江伟举例说,比如,消费者要买某个电器,这时候,大部分消费者首先会考虑的是到国美、苏宁这些有声誉的大型家电卖场购买,等他进入到家电卖场时,他才会去挑选买何种品牌的电器,而对于一些没有进入国美或苏宁这类大卖场的企业来说,他们就失去了产品销售的机会。

 

同样地,同样是做广告,消费者在看到一个籍籍无名的媒体发布的广告,与看到央视等知名媒体发布的广告,其印象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站在某个角度,广告发布媒体的区别决定了你产品的商业价值,决定了你产品的销售,甚至决定了你企业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对自己投放的广告能否看到、是否在看、关注程度、有效记忆等等,是影响广告效果的几个主要方面,企业界有句名言,叫“我知道我的广告有一半的投入是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所以,对于一个根本没有知名度、覆盖对象不准确的媒体,即使有再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没有赢得消费者认可之前,也只能接受孤芳自赏的命运。

 

 作者: 徐红明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