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专注+创新=企业管理?
文/于清教
有人说,管理就是简单。管理越复杂,失败的概率越高。看看那些臃肿的企业机构,你就知道效率有多高。是啊,不少中国企业情愿在越来越复杂的管理中,在频繁的人事变动中寻找平衡,也不愿意放下架子搞简单。实际上,我认为这样的企业骨子里原本就没想明白能把企业做多久。汽车零配件会议和亚洲财经的几个会议在青岛、上海开,我在会议的间隙和几个朋友交流的时候,天津一汽的一个老总就一个著名社会学学者的话“21世纪是‘说书人’的世纪”展开了讨论。良久,我们都回到要用事实或者故事(案例)等通俗易懂的方法论上来解读企业管理各种不同类型的程式。
也许只有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服人、教育人,才是收效最好的。
我记得《韩非子》里有个关于佛像的故事很耐人寻味。说一个雕塑工人在雕塑佛像,很多人围着看,发现他雕刻的佛像几乎都是大鼻子小眼睛。围观者不解,就问他:“你为什么把佛像都雕成大鼻子小眼睛呢?”刻像人笑着说:“鼻子大了可以改小,眼睛小了可以改大。如果眼睛大了改小,鼻子小了改大,就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了。”是的,我们很多企业就喜欢冒险,创新,但我们是否想一想,做企业一定给自己留些余地、留下后路呢?毕竟,很多工匠一辈子也就只能雕一尊佛,特别是这佛可能流芳百世时。我们做企业不也就是如此吗?做健康长寿型企业难道就不是非常简单的战略?我们今天多元化,明天就不堪重负再裁了,后天又是心和手发痒,那个行当不错,也值得一做。而决策看来简单,但对企业的资源调动、协调和人力的安排与发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个系统,而且人随时都在变化。做企业你怎么能企求一天或一年把所有的事情做完呢?固然,一生只做一件事非常寂寞,但能够忍受下来,能够在不断留有余地的选择中找到新的突破,不就是百年企业了吗?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很多故事,但关于“知了的翅膀”的故事可能知道的人不多。说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去楚国,途经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的老头拿着竹竿在粘知了,好象在地上捡拾东西似的,一粘就是一个。孔子就问:“你这么巧,一定有什么妙招吧?” 驼背老头说,“我是有方法的。我用了5个月的时间练习捕蝉的技术,如果在竹竿顶上放两个弹丸掉不下来,那么去粘知了时,它逃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如果放3个也不掉下来,知了逃脱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如放5个也不掉下来,粘知了就象在地上捡拾东西一样容易了。我站在这里,有力而稳当,虽然天地之阔,万物复杂,但我看见的、想的只有‘知了的翅膀’。如因万物的变化而分散精力,又怎能捕到知了呢?”孔子无言。
那么我们做企业、做管理也类似。第一个层次是仅仅会做,能够维持生存,第二个层次是能够做到熟练,就象“放3个弹丸也掉不下来”能够做一段时间,第三个层次是要做到不分散精力,看的想的只有“知了的翅膀”,持续地专注下去,创新地去做长久,做健康,做理性。对比一些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企业,我们似乎还更多的是挣扎在第一个层次,现在人家以第三层次的水准和我们较量,我们很多企业就坐不住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左冲右突,猴急猴急的。殊不知,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与人家的差距,而靠牺牲未来的资源来暂时获得领先的企业又有多少能走得久远呢?
我们还应该看到,所谓的程式和复杂的经营正在侵吞或腐蚀着不少企业的肌体,而这些企业还自我感觉良好。“雕刻佛像”和“知了的翅膀”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