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如何走出“鸟笼”困局
日前,中共中央举行大会,高调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上一届领导人在16大后首次集体亮相,出现了两代领导人同台聚会的盛况。中央对这次纪念活动的重视程度,在领导人规格上超过了近年来的所有纪念活动。
在纪念活动上,胡锦涛按惯例发表重要讲话。在胡的长篇讲话中,传递的重要信息是:构建和谐社会是新的长征。“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共新的长征”这一纪念长征的主旨和基调,早在预料之中。胡的讲话意在以这样一个高规格的纪念活动为契机,将历史融入现实,为现实的政治理念寻找到正统的历史支撑点,为未来5-10年的所谓“胡时代”树立起“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旗帜。
回顾70年前,老一辈领导人不仅面临当时国民党政权的剿灭性打击,更有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这一政治与自然的双重险阻,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中共长征。对比70年前的长征,今天的中共新长征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政治围剿”:
第一、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为考察对象,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争论远未终结,以中美两国为代表的、集权与民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在未来的时间里必将继续存在;而且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这种斗争将以更加激烈的形态表现出来。
从长远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西方民主国家,无论从抽象的感情出发还是从具体的利益角度考虑,都不可能与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强大中国长期共存。因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将随着国力的提升面对着西方国家更加剧烈的政权颠覆压力。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入世”的逐步完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开始准备让中国“政治入世”。如果说“经济入世”是让中国的经济体系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那么“政治入世”则是让中国的政治体系融入到世界政治体系的过程。而这里所谓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实质上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制定而且具备主导权的经济规则、政治规则,即世界经济政治秩序。
正如中国传统的、封闭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系,为了“融入世界”而改变自身、适应世界新经济规则一样,中国传统的、封闭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系,为了“融入世界”,也同样不得不改变自身、适应世界新政治规则。
如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能够成功的让中国“政治入世”、按照西方通行的民主规则改变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这算不算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呢?
那么,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是执政的中共来说,如何在做到“政治入世”的同时,确保当前的政治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颠覆,这无疑是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共面临的新的长征。
第二、从中国现实来看,由于当前政治体制的先天性不足,在经济改革的冲击下,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急剧凸显。因此,当前中国僵化的政治体制化解社会矛盾能力的先天性不足与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冲突急剧凸显之间的矛盾,将成为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主导中国政治社会走向的矛盾主线。
当前,经济改革走在前头,社会改革艰难前行,而僵化的政治体制犹如一个“鸟笼”严密的限制了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向前推进。
在经济与社会层面,由于缺少合理而且有效的利益再分配机制,使得因经济改革而产生的利益分化进入无序状态,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水平发展的过程成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助推器。近30年来缺少社会与政治配套改革而单刀直入式的经济改革,不仅造就了一大批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更产生了一大批经济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与既得利益者在利益占有水平和利益获取途径上的根本性差异,成为威胁当前政治社会体制的重要根源。
在经济与政治层面,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大的政治空间。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和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历史经验,每当经济发展度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阶段,就迫切需要提供政治层面的宪法保障和基本的法律公正、新闻自由。
然而,在当前的政治意识形态下,中共作为执政党不仅无法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治层面的宪法保障,甚至连最基本的法律公正与适度的新闻自由都没有。因此,政治制度的先天性不足,使得当前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官商勾结的无序局面——由于没有法治的保障,商人要在经济上进一步发展,只有通过与权力官员的私人关系来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最近查处的上海陈良宇、北京刘志华等案件,是当前体制下官商勾结、政经互动的经典案例。
因此,无论从长远来看要应对西方国家的政权颠覆,还是短期内推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实现现代社会制度的构建,当前中国都遭遇了政治体制的“鸟笼”困局。
面对这种体制困局,如果受海外媒体寄予厚望的所谓“胡温新政”能够以超越观察家想像力的行动魄力和政治手腕,打破旧制度、构建新制度,让包括执政党在内的所有利益主体以民主规则为基础、以法治公正为规范、以新闻自由为监督,从而走出中国政治自中共建政以来的政治怪圈,迈向真正的民主、法治和自由,最终实现中国政治的真正“入世”。
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最迫切、最重要的新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