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腐败管理为本


                          防腐败管理为本

                                                

    看了媒体发表的《让贪官“不愿”“不能”“不敢”:我国竖起三道反腐防线》一文,有以下四点意见和建议:
 
    一,标题有违语法逻辑。

    “让贪官‘不愿’‘不能’‘不敢’,主语表达不准确。主语是贪官,谓语是“不愿”“不能”“不敢”。已经是贪官了,还有什么“不愿”“不能”“不敢”的呢?“不愿”“不能”“不敢”不是贪官。准确的表达应该是“让想腐败的人‘不愿’‘不能’‘不敢’。

    “不愿”“不能”“不敢”,这不合乎逻辑。按照逻辑顺序,只有“不敢”才“不愿”,只有“不愿”才“不能”。“不愿”“不能”“不敢”应该改为“不敢”“不愿”“不能”。 再说,想腐败的人有任何一“不”都不会腐败,其余两“不”是多余。

    “反腐防线”也是病句。反腐与防线是两个概念。对于腐败应该是防是防,反是反,防反并举。反腐与防线两词搭配后的意思就成了不让反腐而设的防线。“反腐防线”应改为“防腐阵线”较妥。

    二,教育、制度、监督不是“三道防线”,而是三者相互联系构成的预防腐败体系。

    胡锦涛同志一直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是予防腐败体系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把教育、制度、监督分成“三道防线”,有违体系逻辑。

    教育、制度、监督只有形成一个体系,才能发挥体系功能作用,教育、制度、监督单独是不能发挥作用的。              
               
    既然,教育、制度、监督单独不能成为一道“防线”。所以,“三道防线”让贪官“不愿”“不能”“不敢”,也就成了套话。

    三, 构成腐败行为的真正的根源不是权力、动机与机会,而是管理差。

    腐败得以于权、钱、色,根本原因是管理差。管理,一个是人的管理,另一个是财的管理。把人管住,把财管严,腐败的动机再强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是不能腐败的。   
     
    让贪官“不愿”“不能”“不敢”是违心的按“三道防线”套出来的。对于权,钱、色,只有捞不到的,没有“不愿”“不能”“不敢”的。
      
    人的觉悟再高,法规制度再全,监督层次再多,财物的大门没人管理,不可能不腐败。封锁财物大门,腐败就无门。

    清正廉洁是管出来的。再好的人,没人管,没人问,都会变坏。腐败之所以能找到机会,腐败行为得以顺利完成,就是管理差。    
      
    四, 腐败不是制度缺欠、监督乏力,而是管理不严。

    吴官正同志说,目前,我国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并不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管理不严、执行不力,有的甚至人为地破坏制度,导致一些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我们既要重视制定制度,更要严格执行制度,在抓落实上下功夫。

    直接给腐败机会的是管理漏洞大。中央已经意识到有的领导干部权力烂用,受贿贪污,沉恋美色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人没教育好,财物没管理住。

    因此,中央在决定对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立案检查时特别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管理。

    所以,预防腐败必须以管理为本,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