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7日,搜狐新闻频道刊载了两篇文章,《中国印度主宰世界经济指日可待》、《中印日:势不可挡的亚洲大国 中国拥有诸多优势》的报道,虽然两篇文章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对中印的发展大加赞赏,可以说是中印主宰世界经济将为时不远。
把国家的竞争力的标准完全放在一个总量观上,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翻翻历史,在大清帝国的乾隆朝,中国的经济总量占整个世界总量的75%,难道我们就说那时的中国是主导世界经济的吗?这个标准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也因此这总让我感到一种对我们国民性的担忧:
一种制度亦或是一种文明,实际上:文明自身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按这种观点经济制度的发展是同文明有关联的,而文明本身具有这样的特点: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5个发展阶段。英国在资本主义文明(包括经济制度)的逐步没落,才结构了美国的文明。这必须说明的是美国并不是美国单向在发展,同时英国的文明也是在发展的,只是他的创造力远不及美国而已,这就如两个人比赛一样,对于赢者并不是他的对手不跑了,而是他比较他的对手跑的更快更有技术性而已。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判断一个国家对于世界经济或是文明的饿主导,一个根本的基础是:这个文明本身具备不具备比较他走的早的文明更具备创造性。对,创造性是判断文明的惟一的标准和尺度。
汤恩比曾在他的《历史研究》一书里就这个问题有过这样的议论:
“文明透过某种‘生力’而趋于成长,‘生力’使文明自一个挑战走向另一个更高的挑战。而这种成长必须兼顾表里两个层面。外表层面的成长是通过不断的克服外表环境来加以表现的,至于成长的内在层面,则是通过不断的‘自决’与‘自明’来提升掌握的过程~~~~
~~~~~~~~~~挑战也不完全是自外及里的过程,更多时候是自内发生的,胜利也经常不是表现在对外界环境困难的克服上的,而是表现在内在的‘自决’与‘自明’上的”
如前我所述的,目观整个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创造力并没有减退的迹象,且事实是整个世界正是他们在带着跑的。而再观我中华,无论学术亦或技术无不是以西方为瞻,全无原创性,如此何谈取彼而代之。
冯桂芬的态度就很好:他在他与1861年写成的《校邠庐抗议》就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确实呀,这个观点正是我们的国人所缺的。静下心来审视自己,放低点所谓的架子,少高点追美赶英的闹剧,好好的学习,才是国人及政府所需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