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接访”已成北京一大“产业”
今天笔者在凤凰网上看到一篇题为《中国将拓宽群众信访渠道》的报道后,有感而发,写下此文。特此申明,笔者写此文别无他意,仅为中国高层有志于拓宽群众信访渠道的领导和专家们作参考。
长期以来,我们的信访工作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信访工作方式和方法。如今,国家已全面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利益分配的重新洗牌,使得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因而群众上访的案件也在不断地增加。然而,各级政府的信访局,由于他们的职权只有协调、调解、说理的功能,群众的实际困难难以解决,所以信访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作用非常有限,能在基层政府解决的信访案件是相当少的。所以,当有些群众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他们就会采取越级上访的办法,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尽管,在2005年5月1日起实施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在中央的要求下,各级政府都采取了“党政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当地政府确实也解决了一些群众的问题。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各级政府的信访工作,依然任务很重,问题重重,越级上访的人还是相当的多。
究其原因,这主要还是与一些地方官员的思想作风有关,他们往往是群众观念淡薄,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工作中凭自己的好恶办事,没有用心去把信访人员的问题、困难解决在当地,致使信访人员到县、市、省、中央政府部门越级上访。而现在这种上访已是越演越烈,已成为中国当前的一大社会问题。
然而,就是这个突出的上访的问题,在北京却成了一大特色,而成为北京的一大产业,让人听了难以置信。但这是事实,由不得人们不信。
当今,全国各省在北京的前门大栅栏的各宾馆处都设有信访接待办公室,有信访干部长期住在北京,负责本省信访人员到北京上访接待,防止、劝阻信访人员到北京各部门上访。这是一支不可小看的信访接待队伍,人员为数不少,而且是长期“定居”,在北京吃、住、用的消费也是不可忽视的。
那信访人员呢?他们到北京后也是要住下来的。是的,他们在前门也有地方,由于上访人员大多是经济相当困难的,所以他们没有钱住宾馆。于是精明的北京人,就在当地建起了简陋的民房,廉价租给上访人员,供他们栖身。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规模。
就这样,接访人员就像当地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有班车接送他们到上访人员的住处,劝阻他们返回家乡。这就是当前中国人越级上访的现状。
自从有了越级上访后,在北京,如此的上访——接待已有很多年了,为接待这些外省“接访、上访”人员,北京人已把他们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收益相当可观。
这就是今日中国北京所谓的“上访、接访”产业。当然,如果随着群众信访渠道的不断拓宽,“上访、接访”产业也将会成为北京的一个历史符号。
龚玉环
2006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