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德恒后,一直埋头于《规划》的起草。《规划》接近尾声时,我对工作的计划与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于是,我向张业光提出,安排时间让我见唐万新。
2001年11月14日中午,我正准备吃饭,张业光给我来电话,叫我和他一道去证券大厦见唐万新。
之前已经有人给我描述过唐万新的模样,总结起来就一句话:随意、不起眼。10年投行生涯,我自已都数不清见过多少个老板,越是后期,经验越多,见识越广,与各类老板打交道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万盟的三年后,我底气十足。在这一点上,王巍给我的影响还是很深的。王巍与任何一个客户打交道几乎都是一个模式——王氏三段式。第一段,先让客户自我介绍一番;第二段,海阔天空,高屋建瓴地把企业家“推残”一番;第三段,打击别的投行,鼓吹万盟模式。“三段式”下来,对方多数都会拜在万盟门下,称之为师。
有了这些积累,况且见唐万新也是迟早的事,更何况唐立久向唐万新引荐我在先,唐万新还专门指定张业光到北京对我进行面试。因而,我极为平静地跟着张业光来到证券大厦北塔12楼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
张业光把我带到唐万新办公室门口,漫不经心地说了声:“万新,我把世渝带来了。”说完,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和表情,张业光转身就走了。
在我看来,领导这么大的集团,唐万新给我的第一见面应该只是礼节性的,不会超过15分钟。
但我们却一见如故。翻看我当年的笔记本,2001年11月15日这一页上写着“14日见唐万新,谈话时间,约两小时。”
唐万新的办公室一点都不气派。
第一眼见到唐万新,完全出人意料。小个子,娃娃脸,一撮小胡子,一对小眼睛。
他不经意却目光敏锐地在我脸上扫了一眼后,跟我握手,邀我坐下。后来我注意到,我无数次带人见唐万新时,他都是这个举动。他总想用第一道眼光把来者看明白,而且强调面相是否友善。
唐万新还没来得及与我说话,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
我趁他接电话之时,打量了一下他的办公室。简陋得乏善可陈。然而,在我侧身的茶几玻璃下,一件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力
那是一块国际上投资银行业务中最常见的水晶碑。按照惯例,每完成一桩并购交易或者发行一笔证券,投资银行都会将这笔业务的相关主体和交易金额刻在水晶碑上,赠送给相关机构和个人,以此纪念。
唐万新茶几上这块碑全是英文,有“MURY”、“GE"KPIT”字样,金额3.75亿美金,还刻有唐万新的英文名字。虽然看不懂英文,但碑上的内容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大概意思是,美国著名的通用资本公司,提供3.75亿美金融资,帮助德隆收购美国百年老店“莫瑞”。这是担任中介机构的麦肯锡赠送给唐万新的。
我几乎惊呆了。这块碑让我在唐万新面前底气全无。它透露了德隆以及唐万新为外界所不知晓的惊人一面。
唐万新讲完电话,看见我在注视水晶碑,很平常地说:“这是那帮洋人搞的。我在国内做平行借款,他们在国外帮我收购了一个百年老店。”如此重大的跨国并购项目,别说民营企业,就连国有企业都几乎没有这种大手笔。
但唐万新却轻描淡写地移开了话题。
我对唐万新油然起敬。
2001年是我参与中国资本市场10周年,作为最早的一批参与人之一,10年来大量时间都是做一些国内重组项目。1999年全球并购达到两万多亿美元,是史无前例的并购高峰。我们记得这个年头,是那些国际投资银行业的盛宴,是美林、高盛这些投资银行家们的大餐,而对于本土投行界来讲,却只能是心中永远的梦幻。唐万新能完成如此重大的跨国并购,并且是与全球一流企业合作,这足以引起中国投行界、金融界乃至经济界震惊。此件事,当时国内所有财经媒体都不知晓。不知晓也罢,对于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反面形象的德隆来说,没有人会从正面去肯定。
唐万新问及我的经历。我作了短暂的描述。原本想多介绍一下我的投行业绩,但一看到眼前的水晶碑,全没了自信。
我告诉他,我是重庆人,做过工人、教过书、当过政府官员、管过工厂、当过推销员。91年下海后,就开始从事资本运营。企业改制、重组、并购、上市的业务都做过了。
万新像在面试一样地问我:你对中国的投行怎么看?我告诉他,中国的投资银行水平太低,证券公司急功近利,只考虑发股票,不能以客户为中心,向客户提供深层次服务,导致没有动力去提高经营能力、专业能力。一代年轻的精英一毕业就去做这样的业务,这是一种可怕的行业误导。我认为,中国至少有几百家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非券商类机构,他们没有特权,完全依靠市场手段,在券商的打压下,生存于夹缝之中,他们才是真正的专家。
唐万新听得非常认真,并频频地赞扬,连声说“对”。
听完我的介绍后,唐万新也简略地介绍了他自已。
他说他也是重庆人,是我的老乡(国内所有媒体都说唐万新是新疆人),生在重庆万县(万县地区的万县),八岁时离开重庆。他说他读书的时候,喜欢自然辩证法,16岁就写这方面的论文,研究地质自然的形成。后来没钱便去挣钱来搞研究,没想到一挣钱就转不回来了。什么时候不干了,就再来搞研究。
谈到德隆时,唐万新告诉我,德隆在实业上做五个行业:食品、机电、汽车、建材、零售,暂时不考虑退出,等做到成熟的时候再说。在金融方面,明年可能达到八个机构,目前要研究这些机构如何联动。
唐万新说我是中国投行界的老江湖了,经验多一些,要我帮着考虑一下,投资银行应该用什么组织形式来吸引人才,特别是本土人才;应该用什么机制让人才发挥作用,产生效益;应该用什么手段获得业务成功。
唐万新要我有什么建议、想法随时跟他联系,并将他的手机号码告诉我,同时告诉他的秘书把我的手机号存下来,以便联系。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