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厚麟当选就能提升中国通信话语权?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全权代表大会上,担任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局局长的赵厚麟获得93票,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在第一轮即当选担任下一届国际电联副秘书长。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在国际电信组织担任的最高职务。

  于是,国内的各大媒体便纷纷报道并评论,称赵厚麟的当选意味着我国在国际电信发展领域的重要角色得到世界的公认,也将为我国电信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更有甚者,认为赵厚麟的当选就能提升中国通信的话语权,运用的标题诸如《赵厚麟当选ITU副秘书长提升中国通信话语权》之类,不一而足。

  是的,这样的消息值得国人欣喜,再加上中国推荐的陈冯富珍女士出任新一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联合国机构中担任最高负责人职位,接二连三的喜事却是能令我们笑得合不拢嘴,这是情有可原,但是,媒体无故的拔高,比如“提升中国通信话语权”云云,就值得商榷了。

  什么是话语权?谈到这个话题,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话语权的指向就是“位高权重”,或者称为“话筒能力”,意即谁站到了一定的位置,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其实不然,即使站到了一定的位置上,也掌握话筒能力,就能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即便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估计也是只能贪图一时的痛快,因为那样的话,你的那个位置就快坐不稳了。

  如果假设话语权等同于“话筒能力”,很显然无论是赵厚麟先生还是陈冯富珍女士,以后中国的问题都将得到妥善满意的处理,因为他们有权,因此他们应该可以使用自己的话语权。但是,如果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他们唱反调呢?

  话语权的正确指向应该是“竞争能力”。谁有市场竞争能力,谁有标准竞争能力,谁就是最有说话权的。支撑这个竞争能力的背后主要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在众多中国用户投诉的情况下,奔驰在中国市场依然我行我素屹立不倒,竞争力带来的话语权起了决定的作用。

  过去的三四年,无疑是中国通信产业辉煌的几年。得益于监管部门稳健的行业政策和运营商、设备商的不懈努力,中国通信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网络容量、固话用户、移动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指标高居世界前列,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等运营商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重量级运营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设备商突飞猛进,在产业标准话语权上也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但中国通信产业同时也在面临新形势下的挑战:一是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大幅度提升,二是3C实质性融合背景下的一体化变革,突出体现在整个产业进入转型期、运营商面临转型挑战。

  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中,10个核心通信专利中有9个掌握在外国通信企业手里。在全球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核心专利的缺失,支付高额专利费、技术难有大提升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内手机企业发展的最大隐患。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谁掌握了核心技术专利,谁的技术就可能成为标准,谁就将拥有市场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因此对中国通信制造商而言,唯有加强技术投入和自主创新才能增大话语权,早日走出专利缺失的泥潭。

  话筒能力仅仅是发言能力,因此它不可能成为商业话语权的指向,商业话语权也不会因为话筒人而指哪打哪。客观的商业话语权必须遵循以保障自己生存、技术创新有力以及符合市场规律为基础。

  赵厚麟的当选是个契机,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因。更多的因素,还在于中国通信行业的苦练内功。


附:赵厚麟简介
  赵厚麟1975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1984年至1985年,由邮电部安排赴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1986年经邮电部选拔推荐,经国际电信联盟(ITU)公开招聘被录用为国际电信联盟职员。1998年被中国政府提名为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局局长候选人,同年当选。2002年10月再次当选,连任2003年至2006年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