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德育内容创设良好环境——对道德教育的理性批判



      中国社会历来都是一个强调与看重道德伦理的社会,时至今天,如果一个人——不 论其地位有多高,权势有多大,在社会交往中如果被人称为“缺德”,或是变相地被称为 “瞧他那德性”,那就近乎是一种最严厉的指责了——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们的道德教育水平之低却让人汗颜不已。逃离、出走、滋事、自杀、越轨违法行为,心理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变态人格,更有甚者,杀死母亲,以至人们惊呼:道德教育处于危机之中!

    过去人们喜欢把青少年犯罪归因于离异的家庭、生理及心理折磨或其他骚扰等。诚 然,这些都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因,但最新研究却发现,孩子犯罪以至于成人犯罪,归根结底主要是孩童时的道德教育没有抓好,至于家庭离异等仅是没有对孩子进行很好的道德教育的原因,而非孩子长大后犯罪的直接原因。

    孩子的道德教育,首先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尽管素质教育实施了这么多 年,而时下人们的普遍倾向是重智轻德。不少家长对学生的智力投资出手阔绰,而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却很少为之,对自己的表率作用也不甚注意,有的只顾工作忙于赚钱,有的为了一已之欢乐大起家庭战争,这些对孩子的道德形成有百害而无一益。至于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作怪,道德这一素质始终摆不到正当的教育位置,即便是被称作道德的一些教育内容,也由于空洞的说教而显得苍白无力,那种过度拔高的道德教育,如舍己为人、为共产主义而献身、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由于缺乏坚实的道德内涵作基础,学生的道德水平达不到那种境界。而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道德却得不到及时的教育,相反,学校的有些教育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有一个撒谎的例子,它关涉到将来社会公民的主体具备什么素质的问题。小学教师让学生写最敬佩的人,甲学生写了神探亨特,老师判错;乙学生写了“牛少奇”(刘少奇)。尽管学有所误,教师仍然判对。教师错判甲生由衷之言,不知对甲生今后做人有否影响。还有一例是针对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里私熟先生的戒尺反映了什么问题,一学生写道:“反映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老师说错,正确答案应该是,揭露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性和腐朽性。这不是明显地鼓励学生说假话说空话大话吗?这还是道德教育吗?这简直是误人子弟!

    言不由衷的谎言怎能打动人?倒是一些大实话能使人产生共鸣。香港凤凰卫视有一则对话,主持人问:“长大了还愿意在这里吗?”孩子答:“不愿意,林区太苦了,还 是城市好。” “想干什么?”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想当大官。”竞走冠军王丽萍的话也朴实无华:“奖金能使我父母的后半生过得好些,我要给他们买保险。”

    孩子们在学校里获得一些好的道德教育后,还必须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进行实践。 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大环境的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前几年商界出现的三角债,使经商的人遇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而我们普通人遇到的是信任危机。每天发生在阳光下的宰客行为使商业失信明目张胆,让人们的信任危机进一步黑暗。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河流,它给人带来的是疾病和死亡。如今,一些地方花巨资治理污染,道德堤坝没守住,连带破坏加倍重筑,得不偿失。1998年夏天,有人偷偷在颐和园昆明湖施放农药捕鱼虾,过路老人指责其不道德,投毒者反诘:    “湖面这么大,怎么就污染了?就是污染了碍你什么 事?你又不是颐和园的人!”投毒者可谓道德败坏,他难道没想到药死的鱼虾卖给人吃的后果?另外,瓜果蔬菜施用特殊技术催熟者、注水猪肉施行者、假药假商标假文凭假建材制造者、偷盗者、撞人逃逸者、施工扰民者、不赡养父母者……对这些在道德水平之下行走的缺德人,刑事罪犯自有司法部门喝其止步,而法律之外的行为缺德人,我们 又怎么办呢?孩子们从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成长,我们有何理由有何能力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呢?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高尚道德,必须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说教式的东西,应该回归传统,把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播给学生,重视道德的认知和道德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人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大环境,这样才能使孩子们把在学校中接受的道德教育能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加以自觉的培养,使道德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要求,成为道德自律。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学会关心》宣言,明确提出“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 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 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关于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要想使我们的道德教育达到这样的水平,学校的教 育必须重视,家庭的熏陶也不可忽视,环境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社会的锤炼则是道德教育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大厦更坚久,我们必须培养有道德的建设公民,为此,我们全社会都必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