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综合大学设立教育学院,尝试办师范教育;另一方面,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看齐,试图提高自己学术竞争力。这是师范教育的幸事还是不幸?说它是幸事,是因为教师教育又多了一些途径,综合大学的学生又多了一些选择;说它是不幸,是因为一些综合大学里的师范教育及其相应的教育学科不是强势学科,加之教师行业、尤其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岗位还不是那么具有吸引力(参见:关注中小学教师流失:进城、转行、东南飞 ;教师为何要想方设法进入城市重点学校;为什么到今天还有许多中小学教师想转行?),所以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品行优秀的学生很难进入师范教育的渠道,甚至在某些学校反倒成了因成绩太差、选不到其他“好”专业而不得不落入师范教育的一些学生最后的避难所。本来基础教育是国家国民进一步发展的根基,教师应有相对优秀者来充任,可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再加上尚未完善的自由市场和自由选择机制,又怎能保证国民教育的一流师资?
不过也要注意另一种现象,目前各种形式的师范教育培育了大量的毕业生,同其他类型的毕业生一样,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即使在一些贫困地区,毕业生也难以消化吸收。一方面是这些地区贫困,但家庭又把教育视为摆脱贫困和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所以特别重视教育,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孩子学习也比较努力,每年考出去的学生也比较多;另一方面正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反不如大城市机会多,毕业生返乡以后,面临着失业。在教育行业,因为这些区县财政有限,能维持现有中小学教职工的待遇就不错了,新录用的名额有限,一些地方甚至只给新录用的教师开部分工资。
表面看,多样化的师范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毕业生,但优质的师范教育何处寻?优秀的教师有何以安心现有的工作?贫困地区又如何招募到优秀的师范生,起码能像服兵役一样志愿到艰苦地区服务一段时间?看来从提高教育质量出发,我们的政策措施还得逐步完善。
以下请看两位大家有关师范教育的争议:
师范教育应当姓“师”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
师范教育姓师,可以重新唤起师范教育的尊严感和责任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归真返璞,回到实事求是、务实务本的轨道上来。
最近,教育主管部门考虑恢复师范院校学生免费的政策,首先在6所师范大学进行试点。这真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不仅宣示了当前重视教师教育的现实意义,而且是高等教育发展实事求是、归真返璞之举。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伴随落实《义务教育法》,在教育经费、校舍建设等得到保障和开始改善之后,优秀教师的短缺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真正制约。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却经历了一番曲折。由于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来源得以拓宽,不限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理论上说,这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改善。但是,师范教育和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渠道,已经深入人心;在教师职业尚未成为具有竞争性的优势职业之前削弱这一渠道,会对师资培养造成实际的损害。
近年来对师范教育体系的改造,一是作为全国重点高校的师范大学纷纷“转型”,定位于研究型大学,淡化、弱化了培养教师的属性和功能,学校中“师范生”的比例逐年减少。二是许多地方大专层次的师范学院纷纷合并、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摆脱“师”门。三是为追求教师队伍的高学历,过早地取消主要面向农村培养小学师资的中师,由于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并不安心小学教育,难以下到农村,致使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队伍不稳。
四是在高校高收费的大背景下,从民国时期即已形成的师范院校学生免费的政策也被一风吹。师范大学过去被戏称为“吃饭大学”,它在为许多贫寒子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之时,有效地保障了师资队伍的生源质量,是一种符合国情并极具智慧的教育政策。由于这一政策的取消,师范院校出现了庞大的贫困生阶层,失去了对贫寒学生的吸引力。教师队伍出现了“逆向淘汰”的情况:最好的生源不会报考师范院校,师范院校中最好的学生不会留在教育系统,学校中有能力的教师也不安心学校而转行“跳槽”。于是,当我们日益追求优质教育之时,优秀师资的来源却日渐匮乏。
师范教育出现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经1952年移植前苏联模式的院系调整,我国高等学校取消了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形成以单科性的专门学院为主的格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是一种低重心的高等教育。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作为对1952年院系调整的反拨,重新恢复大学多学科的综合性,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然而,这种追求却刮起了一阵追求高学历、研究型的“升格风”,中专升为大专,大专升为本科,单科型院校追求综合化,综合型高校追求研究型。许多富有特色的专门院校纷纷“隐姓埋名”、改头换面,在学科建设中贪大求洋,盲目攀比,放弃自身的优势,以脱离本校的行业特点为追求。不独师范院校不愿姓师,农业院校不愿姓农,矿业学院不愿姓矿,地质学院不愿姓地,国防院校也不愿姓国防。这种学校发展定位既不是来自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不是来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来自家长、学生的成见、偏见,以及满足学校的虚荣心。它使人想起六十年前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傅斯年对“油锅学堂,油饼学生”的批评,还是原来的那点面,炸成虚大的油饼以唬人。
师范教育姓师,可以重新唤起师范教育的尊严感和责任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归真返璞,回到实事求是、务实务本的轨道上来。
“师范教育”怎样才是“返璞归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发布时间: 2006-11-20 09:45 来源:新京报
关于教育主管部门考虑恢复师范院校学生免费上学(但要签订保证合约),并责成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着手试点的事情,教育专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到90年代高校合并,中国大学模式走过了一个由多科综合型到单科学院型再回归到多科综合型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路径。其中,中国教育一直面临的最大国情就是“穷国办大教育”,其面临的基本矛盾就是:在教育需求几乎“无限”的情况下,教育供给却显得日益“短缺”,集中表现在基础义务不义务、中小学经费短缺、师资队伍不稳定。在“计划对口”的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下,这种矛盾因被行政力量锁定而掩盖,问题表现得似乎没有那么突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浪潮冲击下,原来“上学国家财政包揽、毕业行政强制分配”的师范教育模式就无法再维持下去了,因此才不得不“并轨”,逐渐淡化单科学院式的“师范教育”办学模式,走向综合性大学办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模式。
当然,在这样一种“转型”过程中,由于“高校合并”
并不是大学在多元化自主办学的生态环境下所进行的自然选择,在多方利益扭曲博弈驱动下,就出现了
因此,试图通过恢复传统师范教育模式、强化行政性控制(如与学生事先签订人身依附性的契约合同)的办法,是开错了药方,是一种逆市场化改革和发展大潮流的做法。同时,在今天劳动力市场多元化流动的大背景下,“在教师职业尚未成为具有竞争性的优势职业之前”,学校通过与学生事先签订“合同”的办法,怎么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就始终从事教育工作呢?不是“向前看”而老是“向后看”、“走老路”,试图恢复一些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市场化的计划经济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这不是“归真返璞”。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多元化,是在个体自主选择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多样化,而惟有本着“政府的归政府、学校的归学校”这个基本原则,让学校面向社会市场需要通过平等竞争,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政府的主要职能,不在于规定大学具体怎么收费、如何与学生缔结契约这些微观事务方面,而是创造一个各高校自主办学、平等竞争的宽松环境,制造一个让中小学教师成为强势热门职业、大学毕业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自愿自发”去当老师的政策环境。
这样,师范院校该不该姓“师”、如何姓“师”让学校自己去决定,这才是真正“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