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抽象的哲学范畴,也可以称为“大词”或“宏大范畴”,其一般意义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第409页)。由于它的内涵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抽象度和概括层次实际上比哲学上的“物质”范畴还要高。可以说,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现象都与文化搭界。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研究者的分歧也很多,据说光“文化”的定义就有100多种。
不同的文化如同不同的物质一样,千差万别,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用一种方式和尺度可以观察把握的。比如选举文化与饮食文化、佛教文化与京剧文化、建筑文化与伦理文化,这些东西之间有什么共同性呢?可以说,从形式到内容到性质前者与后者全然不同。将这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按照地域归类,就有了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之称。而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既非京剧文化、又非科举文化、还非孝顺文化的抽象的中国文化,也没有抽象的美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正像世界上没有既非鱼又非人、既非月球又非长城的抽象的“物质”一样。
具体的谈论文化
由于内容无所不包,除了地域的限制之外无所不及,因此抽象而言,我们不能说中国文化如何如何,美国文化如何如何,东方文化如何如何,西方文化如何如何。也不能判断到底是全盘西化好呢,还是“半盘西化”好,抑或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好。因为从抽象的角度出发,什么是中国文化,或者说所谓的中国文化究竟指什么?什么是西方文化,所谓的西方文化究竟指什么?首先就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从抽象角度下降到具体的层面,谈论具体的文化现象,许多问题就很容易找到公认的答案,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也往往比较容易解决。
比如饮食文化,人们就不很在意它的西方化或者中国化问题。虽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西方商人竭力推广西洋食品。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不少年轻人已经习惯于饮用西餐,但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还是以煮食或者中餐为主,很少以“烤食”或西餐为主的。就是长期生活在西方的中国人,中餐还是他们一日三餐的主要饮食。所以,就饮食文化而言,国人完全用不着担心全盘西化的问题。但是,对于服饰文化,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将“唐装”、长袍马褂、中山装看成是中式服装的代表,认其为中国服饰文化的正宗的话,则今日的国人,其穿着打扮已经完全西化了。西装、T恤衫、牛仔裤已经普遍流行,城里的中国人之着装与欧美人士应该说没有大的区别。至于经济文化,49年之后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推行国有化人民公社化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这可以看作是苏联经济文化的引进,亦可以称之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文化的推广普及。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经济体制转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可以说引进的是以私有化、商业化、农业的家庭经营为内容的市场经济文化。如果将此称为经济文化的西化的话,那么它正是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就经济的制度文化而言,49年之后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及其相应的观念,几乎全部要废止,要完全推倒重来。49年之前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比如股份公司、私营企业、当铺等等)则要重新继承。很多方面还要完全彻底的照搬现代西方成熟合理的体制。至于教育文化,本来就是在现代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私塾文化、科举文化早已经被废除。引进的是西方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教育方式为主的现代教育文化。今天所以还在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因为我们的教育文化至今依然在主要的方面不同于西方,此正是我们教育事业落后的根源所在。文革时期,在极左观念的主导下,我们搞了一套逆时代潮流的荒诞不经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这种以所谓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为办学模式,以“斗批改”为主要内容的左倾教育文化,阻断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文化与西方现代教育文化的接轨过程,理所当然的随着改革时代的到来被完全废除。
具体文化选择上的分歧
现在的一大分歧在伦理文化,即中国特有的注重亲情的大家庭文化,从一而终的婚姻文化,尊长为中心的孝顺文化,受到西方生活方式与当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已开始淡化和走下坡路。西方社会的小家庭文化、性开放观念、家庭生活中的过度经济主义开始传入和影响中国。按照传统的伦理价值观,西方的这些东西,是我们不该学习的。但总的来说,伦理文化与生活方式、社会环境有关,市场化的生活方式与自由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必然带来与这一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伦理观念与道德文化。大家庭文化之类的旧传统,就是在过去也不是令人满意的东西,而由尊长发展到惟老是尊,以长辈为中心,更与当代主流文化——竞争文化——相悖。
至于戏剧影视文化,现代戏剧影视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引进和影响的产物,没有多少古人的传统的东西可以继承。文革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化的戏剧影视文化新传统,显然是必须批判和摒弃的。至于腐朽的黄色的落后的影视戏曲文化,不一定是西方文化引进的产物,它们可以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也可以在本土自发产生。就当代中国戏剧影视文化的发展而言,传统戏曲文化,乃至20世纪引进的话剧、舞剧、歌剧、电影电视,均面临着观众流失、缺乏活力、人才匮乏、好的创新性的作品严重不足的困境。这固然与中国戏剧影视文化的宣传不力有关,如没有给传统戏曲更多的表演机会,没有给建国以来拍摄的英雄主义影片以更多的播出时间,没有给优秀的传统戏曲更多的宣传扶持,以使当代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戏曲。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中国戏剧影视本身,没有随着时代和观众兴趣追求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创造出令亿万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影视作品,最终使中国戏剧影视文化产品在国际间的文化竞争中败下阵来。这不是什么中西文化的优劣与意识形态斗争问题,而是文艺作品的质量好坏问题。中国好的导演好的戏剧影视作品同样可以征服西方人,可以在西方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样,好莱坞的高质量影视文化作品,也可以赢得中国观众的芳心。
分歧最大的是政治文化,专制传统的东西显然是必须彻底清除的。民主集中制是革命时期建立和形成的政治制度文化,它与马克思本来的设想并不完全吻合,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政治实践中出现的封建文化的回潮,更是需要格外警惕的。而民主文化宪政文化,一方面是符合时代的先进政治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中共成立之初就立志追求的。我们的国家是共和国,我们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从人治文化走向法制文化、宪政文化、民主文化,是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的表现。
怎样选择具体的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上坚持全盘西化、半盘西化还是“中体西用”,必须具体文化具体分析。对于饮食文化、戏剧文化、娱乐文化、服饰文化这些东西,可以基本不去管它,放任自流亦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虽然服饰文化已经西化或者说现代化了,人们并未感到有什么不便;而饮食文化,一些中国人身处异国亦本性不改,这个文化看来用不着去恪守;至于经济文化尤其是市场经济文化,还有科学文化、政治文化,许多方面还必须大力学习效法甚至全盘接受西方的东西,尤其是现代经济制度文化、法治文化、民主文化、人权文化等等东西。
在现代政治文化中,正义、平等、法制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比如“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比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等,至于“为民做主”的文化,父母官文化、清官文化、明君圣主文化,则必须与时俱进加以改变了。传统政治文化中,没有人权文化、也没有宪政文化、权力制约文化,这些文化因素的确需要全面引进。在民主文化中,中国过去有“民为重君为轻”的民本文化,有兼听则明的开明文化,也有群众路线的革命文化,但缺少体现民主精神实质的程序文化。表现在官员选拔制度上,有科举文化、保荐文化,但没有选举文化。20年代引进选举制度后,解放以来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后,选举文化长期停留在落后和初级的水平,这一点上显然必须吸收当代世界最新文化成果,予以提高和完善。在法治文化中,独立审判、疑罪从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文化,还必须大力引进和强化。而权力制约与宪政文化,各级官员和普通百姓对这一类文化观念尚懵懂不知,处于需要大力启蒙的阶段。不仅应大力宣传普及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全面引进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这类文化的基因,不全盘引进不行。
就是哲学文化,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以及孔孟的伦理观念需要继承,但西方现代哲学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证主义文化、系统哲学文化、分析哲学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生态主义文化等等,也需要大力引进和学习。固守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忽视当代哲学文化的吸收引进,中国哲学的生命力就会枯竭。而事实上,当代主流文化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就是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是西方哲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结出的优秀成果。
不同的文化如同不同的物质一样,千差万别,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用一种方式和尺度可以观察把握的。比如选举文化与饮食文化、佛教文化与京剧文化、建筑文化与伦理文化,这些东西之间有什么共同性呢?可以说,从形式到内容到性质前者与后者全然不同。将这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按照地域归类,就有了中国文化、美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之称。而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既非京剧文化、又非科举文化、还非孝顺文化的抽象的中国文化,也没有抽象的美国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正像世界上没有既非鱼又非人、既非月球又非长城的抽象的“物质”一样。
具体的谈论文化
由于内容无所不包,除了地域的限制之外无所不及,因此抽象而言,我们不能说中国文化如何如何,美国文化如何如何,东方文化如何如何,西方文化如何如何。也不能判断到底是全盘西化好呢,还是“半盘西化”好,抑或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好。因为从抽象的角度出发,什么是中国文化,或者说所谓的中国文化究竟指什么?什么是西方文化,所谓的西方文化究竟指什么?首先就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从抽象角度下降到具体的层面,谈论具体的文化现象,许多问题就很容易找到公认的答案,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也往往比较容易解决。
比如饮食文化,人们就不很在意它的西方化或者中国化问题。虽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西方商人竭力推广西洋食品。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不少年轻人已经习惯于饮用西餐,但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还是以煮食或者中餐为主,很少以“烤食”或西餐为主的。就是长期生活在西方的中国人,中餐还是他们一日三餐的主要饮食。所以,就饮食文化而言,国人完全用不着担心全盘西化的问题。但是,对于服饰文化,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将“唐装”、长袍马褂、中山装看成是中式服装的代表,认其为中国服饰文化的正宗的话,则今日的国人,其穿着打扮已经完全西化了。西装、T恤衫、牛仔裤已经普遍流行,城里的中国人之着装与欧美人士应该说没有大的区别。至于经济文化,49年之后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推行国有化人民公社化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这可以看作是苏联经济文化的引进,亦可以称之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文化的推广普及。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经济体制转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可以说引进的是以私有化、商业化、农业的家庭经营为内容的市场经济文化。如果将此称为经济文化的西化的话,那么它正是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就经济的制度文化而言,49年之后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及其相应的观念,几乎全部要废止,要完全推倒重来。49年之前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比如股份公司、私营企业、当铺等等)则要重新继承。很多方面还要完全彻底的照搬现代西方成熟合理的体制。至于教育文化,本来就是在现代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私塾文化、科举文化早已经被废除。引进的是西方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教育方式为主的现代教育文化。今天所以还在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因为我们的教育文化至今依然在主要的方面不同于西方,此正是我们教育事业落后的根源所在。文革时期,在极左观念的主导下,我们搞了一套逆时代潮流的荒诞不经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这种以所谓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为办学模式,以“斗批改”为主要内容的左倾教育文化,阻断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文化与西方现代教育文化的接轨过程,理所当然的随着改革时代的到来被完全废除。
具体文化选择上的分歧
现在的一大分歧在伦理文化,即中国特有的注重亲情的大家庭文化,从一而终的婚姻文化,尊长为中心的孝顺文化,受到西方生活方式与当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已开始淡化和走下坡路。西方社会的小家庭文化、性开放观念、家庭生活中的过度经济主义开始传入和影响中国。按照传统的伦理价值观,西方的这些东西,是我们不该学习的。但总的来说,伦理文化与生活方式、社会环境有关,市场化的生活方式与自由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必然带来与这一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伦理观念与道德文化。大家庭文化之类的旧传统,就是在过去也不是令人满意的东西,而由尊长发展到惟老是尊,以长辈为中心,更与当代主流文化——竞争文化——相悖。
至于戏剧影视文化,现代戏剧影视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引进和影响的产物,没有多少古人的传统的东西可以继承。文革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化的戏剧影视文化新传统,显然是必须批判和摒弃的。至于腐朽的黄色的落后的影视戏曲文化,不一定是西方文化引进的产物,它们可以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也可以在本土自发产生。就当代中国戏剧影视文化的发展而言,传统戏曲文化,乃至20世纪引进的话剧、舞剧、歌剧、电影电视,均面临着观众流失、缺乏活力、人才匮乏、好的创新性的作品严重不足的困境。这固然与中国戏剧影视文化的宣传不力有关,如没有给传统戏曲更多的表演机会,没有给建国以来拍摄的英雄主义影片以更多的播出时间,没有给优秀的传统戏曲更多的宣传扶持,以使当代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戏曲。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中国戏剧影视本身,没有随着时代和观众兴趣追求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创造出令亿万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影视作品,最终使中国戏剧影视文化产品在国际间的文化竞争中败下阵来。这不是什么中西文化的优劣与意识形态斗争问题,而是文艺作品的质量好坏问题。中国好的导演好的戏剧影视作品同样可以征服西方人,可以在西方文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样,好莱坞的高质量影视文化作品,也可以赢得中国观众的芳心。
分歧最大的是政治文化,专制传统的东西显然是必须彻底清除的。民主集中制是革命时期建立和形成的政治制度文化,它与马克思本来的设想并不完全吻合,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政治实践中出现的封建文化的回潮,更是需要格外警惕的。而民主文化宪政文化,一方面是符合时代的先进政治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中共成立之初就立志追求的。我们的国家是共和国,我们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从人治文化走向法制文化、宪政文化、民主文化,是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的表现。
怎样选择具体的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上坚持全盘西化、半盘西化还是“中体西用”,必须具体文化具体分析。对于饮食文化、戏剧文化、娱乐文化、服饰文化这些东西,可以基本不去管它,放任自流亦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虽然服饰文化已经西化或者说现代化了,人们并未感到有什么不便;而饮食文化,一些中国人身处异国亦本性不改,这个文化看来用不着去恪守;至于经济文化尤其是市场经济文化,还有科学文化、政治文化,许多方面还必须大力学习效法甚至全盘接受西方的东西,尤其是现代经济制度文化、法治文化、民主文化、人权文化等等东西。
在现代政治文化中,正义、平等、法制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比如“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比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等,至于“为民做主”的文化,父母官文化、清官文化、明君圣主文化,则必须与时俱进加以改变了。传统政治文化中,没有人权文化、也没有宪政文化、权力制约文化,这些文化因素的确需要全面引进。在民主文化中,中国过去有“民为重君为轻”的民本文化,有兼听则明的开明文化,也有群众路线的革命文化,但缺少体现民主精神实质的程序文化。表现在官员选拔制度上,有科举文化、保荐文化,但没有选举文化。20年代引进选举制度后,解放以来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后,选举文化长期停留在落后和初级的水平,这一点上显然必须吸收当代世界最新文化成果,予以提高和完善。在法治文化中,独立审判、疑罪从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文化,还必须大力引进和强化。而权力制约与宪政文化,各级官员和普通百姓对这一类文化观念尚懵懂不知,处于需要大力启蒙的阶段。不仅应大力宣传普及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全面引进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这类文化的基因,不全盘引进不行。
就是哲学文化,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以及孔孟的伦理观念需要继承,但西方现代哲学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证主义文化、系统哲学文化、分析哲学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生态主义文化等等,也需要大力引进和学习。固守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忽视当代哲学文化的吸收引进,中国哲学的生命力就会枯竭。而事实上,当代主流文化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就是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是西方哲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结出的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