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事件与模式
组织的活力由重复出现的事件来呈现,由事件背后的模式所赋予。
从重复出现的事件中总能找到产生事件和导致事件重复的模式。
先看看派克街的鱼市场吧,鱼的传递被玩成在空中抛来抛去地穿梭,人们抛鱼接鱼的功夫练得如同优秀的棒球手一样,一边玩着还一边吆喝着“啊,五条鳕鱼飞往明尼苏达了”“八只螃蟹飞往堪萨斯了”,人们大声地笑着、玩着、吆喝着,不但娱乐自己,而且娱乐顾客,被多家电视台报道,被多家公司的员工观摹、参与、借鉴,最后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情境。
这些事件背后的模式是什么?
是寓事于乐吗?
或者心态决定一切?
或者创造气氛?
而在一次自行车俱乐部组织的骑行中,难忘的是什么呢?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们见面都愉快地打着招呼,放肆地拍打着对方的肩膀,说着各自的车与经历,大胆的开着粗野的玩笑,逮住机会就比赛一段,或者玩几个花招,饿了就分享着各自的吃食,丝毫没有客气的意思,累了就集体把车扔在一边,找个舒适的地方躺下,痴痴地看着行云流水。
这些事件背后的模式又是什么呢?
是社区属性吗?
或者人以群分?
或者共同价值?
家庭、公司、集会不是由场所的空间或组成的人员或组织的分工直接给予的,而是由我们在那儿遇见的事件和情境的模式所赋予。总是事件和情境让我们感受到活力,而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
组织要紧的不只是其外表和形式,物理结构形状,而是发生在那里的事件。
当然,有些事件在一生中只发生过一次,其他的则经常发生,而还有些则频繁发生。虽然有时特有的一次事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或给我们留下刻痕,但基本上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的全部特征是由那些不断重复发生的事件所赋予的(亚历山大语)。
组织的基本特质由那些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赋予。
一个工薪族几乎总是要按时上下班的;
上下班总需要选择交通方式、占用相对固定的一段时间;
上班时几乎都按一定的规则做事;
回家后做晚饭、做家务、看电视、辅导孩子功课、跟爱人说说话、偶尔做点跟工作有关的事;
大多有固定的就寝时间,少数人会选择在睡前看会儿书或者稍事运动;
大多在清晨被闹钟叫醒,匆匆忙忙吃点什么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吃;
休息日会彻底做一次清洁,抽出时间陪爱人购物,跟儿子一道打打羽毛球;
偶尔下班后跟朋友直接去酒吧坐坐;
想起来了会给父母打个电话报平安;
……
这就是张三的大致生活情况,在任何人的生活中,就那么几十个模式,看看你自己的生活,你就会发现同样的情况。起初看到我只有这样几十种事件模式,我感到吃惊。
这极少的模式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多么巨大。倘若这几种模式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我就能生活得愉快。反之,我就不能生活得愉快。
我们的生活有一种结构!
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一种结构!
个体生活如此,群体生活也如此!
为什么我生活中总是反复出现那些少数的事件?它们主宰了我的生活。是什么在起作用?
我为什么总是按时上下班?这是工业社会的潜规则吗?
我为什么总是骑自行车上下班?哪怕刮风下雨也不愿坐公交。是因为我认为骑车是最好的锻炼方式吗?或者是因为坐公交太挤太闷空气不好会影响健康?那么健康是我最看重的吗?是这几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吗?
按时上下班与骑自行车上下班有关系吗?是因为骑自行车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吗?
为什么我没跟父母住在一起?只能偶尔打打电话。是因为我认为人们都需要独立的空间吗?虽然父母并不一定也这样认为,但还因为生活在一起对我来说有经济压力吗?
任何事件的反复出现都是一组力场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定的力场结构下有确定的解决方案,而一组力场结构作用下的确定的问题的确定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模式的表达。
对于个人生活而言,重复出现的事件是由它背后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之间的关系引起的。
对于组织而言,重复出现的事件是由组织的使命、价值观、战略目标、结构、流程、标准、制度背后隐藏的模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
在某个办公区,墙上贴了一叠对开的白纸,大家随意地坐着,都把目光集中在发言者身上,发言者斜坐在一张桌子的边角处,挥动着手臂在表达着他的构想。你方唱罢我登台,轮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停挥舞手臂,所有的建议都被准确地记录在那一叠白纸上,夕阳从宽大的落地窗外照进来,把人们的影子投射在桌子和对面的白墙上。
我不能把它同它所出现的圈坐方式分开,不能把它同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开,不能把它同“头脑风暴”的模式分开。
事件和模式是不可分的。模式引发了事件,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