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张维迎最近引起广泛争论的《理性思考中国改革》,我非常理解张维迎的孤独和无奈。面对民众舆论,张维迎是孤独的;面对自己“参与”过的经济改革,张维迎又是无奈的。然而可以看得出,《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一文是张维迎认真写作的,他对中国改革的思考是深刻的,其观点并不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张维迎算得算是中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多的文章以及网民的声讨和痛骂呢?其实,对于赞成改革的人来讲,误解张维迎的主要有三种人,其一是没有认真阅读张维迎文章的人,其二是对我国社会缺乏深刻认识的人,其三是没有基本经济学功底的人。当然,对于没有细读张维迎文章的人来说,建议他们再认真读读那篇文章就可以了。
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声讨张维迎的网民大多数是从学校出来工作不久的年轻大学生。本来,作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大学生们理应支持市场化改革,更能理解力挺改革的张维迎。笔者认为,年轻人之所以误解张维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对我国社会还缺乏深刻认识,另一个是他们缺乏基本的现代经济学知识。很显然,要让他们对我国社会有深刻认识是不太现实的,因为不可能立刻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所以,著名评论家鄢烈山试图用历史事实教导年轻人认识改革重要性的良苦用心虽然可以理解,但是这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其实,大学的政治老师和教科书已经说教得太多了。
笔者认为,要让大学生们理解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对改革措施的识别能力,重要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教给他们那些能够正确观察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和方法。很显然,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现代经济学理论了,因为现代经济学实质上是市场经济学。然而,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没有把现代经济学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使得我国大学生大多数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似是而非。所以,在目前我国改革还不尽人意的时候,广大年轻人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情绪发泄,甚至怀疑起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而不是着眼于整个国家和长远利益的理性思考。
当然,在具体改革还存在失误和改革效果并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民众发泄情绪是正常的,这能提醒政府要不断完善改革,尽量避免改革失误。但是,现在民众舆论出现一种倾向,把一些改革过程中的失误怪罪到力挺改革的经济学家头上,从而使他们面对舆论显得异常孤独。的确,张维迎“参与”过经济改革,但是他作为学者角色的“参与”是间接的,具体改革措施的出台不是他能左右的。因此,民众舆论把学者的学术观点与政策主张混为一谈是带有很大片面性的。
比如,张维迎提出的对既得利益的补偿问题,他认为应该是一次性补偿,从而确立新的权利关系安排,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实现帕累托改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政府所进行的改革并非是一次性补贴,而是即使多次补贴仍未从根本上削减原有权力。因此,面对自己“参与”过的经济改革,张维迎又显得很无奈。于是,他一方面呼吁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能“参与”改革,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新权威主义,以便更有成效地推进改革。
虽然张维迎不是政治学研究者,但笔者认为他的这种想法不仅是可取的,而且是可行的,因为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改革决心是坚定的。要真正做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还必须下决心改革政治体制。当然,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现有的基本政治框架下进行,重新摆正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笔者认为,在重大决策和长期性决策的问题上必须实行民主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符合科学原则和民众利益原则;同时,在政策贯彻执行的问题上必须强化中央领导核心的权威,从而保证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笔者进一步认为,实行民主决策并不仅仅是请某些专家做可行性研究或征求某些民主人士意见就可以了,更为关键的是要在人大会议上引入公开辩论制度。其实,经过公开辩论之后,多数人民代表就能从道理上更加明白,哪些提案更具科学性以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总之,我们要理解张维迎的孤独和无奈,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其中的启示意义。也就是说,政府要行动起来,进一步改革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推行更有成效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