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亿 晋商粉墨晋京


20亿 晋商粉墨晋京

 
2006-08-10 投资北京杂志 > 2006年 > 2006年第八期 作者:郭莉
 
 
  眼下的这个话题一度让薛岩感到放松。他甚至在古色古香的座椅上作出几个类似扳腿的动作。这位来自东北的晋商文化痴迷者接电话时不断解释:“这两天都在忙博物馆的事,很忙很累。”即便如此,他一直没忘记在其“核心圈”里运作一件不为外人道的事情:利用北京晋商博物馆为平台,打造一条晋商文化产业链。
  倾   心
  “这个博物馆在北京的初步投资为4亿元,总投资将达到20亿,是一个完全公益性的博物馆。我们想以这样的形式将4万多件收藏品“捐”给社会,让更多的公众能接触到真正的晋商文化。”北京晋商博物馆创办人薛岩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近十年来所做的事情。
  如果知道这些年来薛岩为使这些还原晋商鲜活现实的收藏品重见天日所做的努力,就不难理解这个颇有古风的“晋商发烧友”打造晋商文化第一品牌的决心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看晋商。晋商文化中体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没错,我的价值立场非常古典,是晋商文化的狂热分子。晋商500年历史留下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商业、金融方面。股份制、经理人制等方面,这批资料再不收集、不研究就太可惜了。许多理念现在都用得着,如果将这些东西散失掉了,也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自薛岩以后,尘封已久的晋商文化就不止停留于文字的追述,几代人三十年耗银无数的努力和心血随着北京晋商博物馆的开张都已尘埃落定了。
  让时间退回到6年前。最早触动薛岩的是山西省政府参事、山西省人民银行钱币学会秘书长刘建民。因共同的收藏爱好,薛岩与刘建民偶然相识了:来自东北的薛岩被刘建民倾其所有收集拯救濒临灭绝的晋商文书资料的精神所感动。
  作为中国第一大商帮的晋商,国内居然没有一家国家级的晋商研究机构,这是让薛岩和刘建民感到心痛不已的地方,刘建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手中的一万多件晋商文书资料整理成书,为研究晋商的同仁们做一点贡献。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些珍贵遗产。薛岩欣赏刘建民的一个说法:晋商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绝对不仅仅是山西的,它是全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
  庆幸的是,刘建民早在20多年前就对这些晋商文书资料进行了关注和收集。当时的价格非常便宜,薛岩加入的时候,正是晋商文化被媒体炒得鼎沸之际,关注的人多了起来,相关历史资料已很难再现了。
  “这给我们抢救晋商文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薛岩说。晋商在商业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即时记录,如契据和约、帐册票据等,为规范其经营活动,要制定各类规章、规程,为教育学徒,要编制各种商用教材,为上传下达,互通情报,要随时信函联系;……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了晋商的一些生活器具、商号牌匾以及一些记载着历史的珍贵老照片。
  在清苦的奔波中,薛岩沉浸在这种收藏的喜悦中。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日本收藏爱好者。当时薛岩与一位日本人一同看上了一幅1908年山西渠家在俄罗斯票号的照片,在抢购中薛岩比对方多付出了3万元的高价,但最终获得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日本朋友的话让薛岩陷入了深深沉思:“在日本,有很多晋商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呢。至今,日本企业特别是日本总和商社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理念都渗透着晋商文化的精髓。象三菱商社、丰田这样的知名公司,无不学习了晋商的管理经验。”
  从收藏家到企业家只有一念之差,转折点是日本朋友那番无意识的话。
  受到启迪和震撼的薛岩立刻陷入了诘问和思考:目前他们已经收集了70%以上面世的晋商文书资料,另外还有最齐全的反映晋商经营活动的历史老照片以及图章、钞版和其它商业用途的东西。薛岩意识到,如果晋商研究继续停留在就资料研究资料,必然陷入主观和讹传。
  与此同时,他们的研究引起海外专家的高度重视,日本、韩国一些大学高价争购他们的晋商收藏,“晋商文化传播仅靠文字是有限的,若通过真实的晋商遗留物来开发晋商文化产品,将更具有吸引力,也有望成为山西独有的商业文化。”
  薛岩猛然领悟:文化不与经济互动,其资本意义将会彻底消失。若能把自己的收藏转变为一种资本,那么对于晋商文化的传播来说,岂不是更“经济”了吗?
  联   姻
  “这是一个一生难求的机会。薛岩作为一个东北人为了晋商文化的复兴都能做出这么多努力,我的付出能算什么呢。看着北京晋商博物馆的创建,没有比这个更让人激动的事情了!”几年后的今天,山西企业家肖竹天感慨万千。此时,由北京晋商博物馆引发的文化产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2004年是肖竹天生命中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薛岩遇到了肖竹天,以及一群关注晋商、志同道合的山西企业家,
  当与薛岩相遇时,一个东北人对晋商文化的痴迷让肖竹天深深感动,也让他感到了作为新一代山西商人自己身上的使命。而当他看到眼前那些晋商遗留物时,他感到仿佛在与祖先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肖竹天告诉记者,晋商文化给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做企业和做生意不一样,做生意只要有机遇就可以,而做企业,除了员工素质,更多的还是企业文化。”几百年前的晋商就已经开始了从做生意到做企业的转变:比如股份制,比如资本拥有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分离,在当年是非常先进的经营理念。开放的意识和制度上的创新成就了当年的晋商。“现代晋商应该将老晋商的精神再挖掘并加以弘扬。”
  但谁都知道,这些变化意味着怎样的艰辛。
  肖竹天的集团公司崛起于中国能源产业方兴未艾的好时机。目前他的企业也成为了集生产、制造、贸易、服务、金融等产业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集团,在山西省的民营企业中名列前茅,下属企业遍及全国各地。
  对于多年来持续的出奇制胜,肖竹天收益最大的是,每到一个地方发展企业,他总能和各地的产业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比如在山西、内蒙等地,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那么我投资的重点就多放在基础产业;而在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则要重点投资加工制造业。”
  于是,人们可以看到这位繁忙的董事长频频往返于国内各大城市之间,熟悉风情,考察市场,捕捉投资商机。北京地产业的火热曾经引起了肖竹天的注意,和很多在北京投资置业的山西商人一样,肖竹天的初衷是投资地产业。北京汇集了全国的精英,对房地产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山西人在北京投资置业,发现商机的肖竹天有一个渴望:让在北京的山西人住上山西人自己开发的房地产!雄心勃勃的肖竹天面不改色,越做越有瘾。
  而让人好奇心颇浓的是,在地产业初尝甜头后,肖竹天为什么换了一幅胃口,决然转战文化产业,主攻晋商文化的传播?
  耕   耘
  坐在记者对面的肖竹天,刚开始略显疲劳,却善于驾驭整个场面,他招呼在场的人一一坐下之后,才稳稳坐下。
  在烟雾缭绕中他开始滔滔不绝,谈他们的北京晋商博物馆,北京晋商会馆,这时刚才的那种疲态已经没了踪影。
  在完成自己标志性的转换——投资北京晋商博物馆之前,肖竹天就在策划进入文化产业。在肖竹天眼里,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资源是北京各种资源当中最有竞争力的资源之一,于是他萌发了从文化产业入手在北京另辟蹊径的想法。也正是因为肖竹天的加盟,才扩大了北京晋商博物馆的实力,也使得薛岩坚定了以晋商文化为龙头,结合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北京打造一个特色文化产业的信念。
  难以想象,一个在商界拼杀赫赫有名的山西企业家,却有如此感性的一面。而这是和一位企业家一贯的敏锐判断分不开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肖竹天和薛岩相遇了,两个都同样关注文化的人在晋商文化这个题材上一拍即和。一位是工商管理的博士,一位是成功的企业家,两个人的智慧在北京晋商博物碰撞、融合,而一个以晋商文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的雏形也日渐形成。
  在薛岩和肖竹天的号召下,很快聚集起数十名山西商人的加入,第一期计划投资4亿元兴建一座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的北京晋商博物馆以及北京晋商会馆。再以两者为基础,打造一个晋商文化产业链。
  尽管是初次涉足文化产业,但在肖竹天看来,产业的经营有很多相通之处,关键是定位要准确,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根据肖竹天的观察,创意文化产业是北京的支柱产业,也是未来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但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没有形成象欧美、日本、韩国那样的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标志性产业。在很多传统生产领域都已经独占鳌头的他,在确定文化产业的目标时,也把标准定在了国际水准上。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产业,不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目标和战略的确定,以及具体到每一个项目的实施。
  在肖竹天看来,眼下新一代的山西商人的缺陷不仅在于没有打造出一个恢弘的商业帝国,还忽略了“精神”修学。而北京晋商博物馆和北京晋商会馆的出现将弥补这种缺憾,它们将是紧密的、有纪律的,更象一个道场。这样的“晋商文化网络”在薛岩的描述下更加具象:北京晋商博物馆可以对所有人开放,基本以公益性为主。而围绕晋商文化,可以打造一系列文化产品;所有在北京投资的晋商可以汇聚在一起成为会友,知识杂交、能力互补和经验共享。
  丰   收
  有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晋商文化成为一种具有绝对竞争力的资本进入文化市场。“晋商文化传播仅靠文字是有限的,若通过真实的晋商遗留物来开发晋商文化产品,将会更有吸引力,也有望成为山西独有的商业文化。”
  在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之后,这群山西商人开始彻底与晋商为伍,专心致力于晋商文化产品的策划、研究与出版工作。他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整理出版12类约60本书,涉及实物近万,从历史、文化、战略、资本运营、伦理的角度进行深度分析,用理性思维代替过去简单的文字白描。这套书还将全面详细地论述晋商的500年历史与经商经历,提供了晋商在迈向辉煌顶峰时的一个个真实的脚印。据薛岩说,晋商系列书籍的出版将增补晋商研究的许多空白,许多珍贵的文书资料原件也将首次公布。
  几步棋子下来,薛岩和肖竹天运作的几个文化项目正在初步彰显:今年他们与人民日报社合作出品了首部限量发行的300套实物原件纪念册——《风雨沧桑话晋商》,得到了市场的好评。目前,他们正在组织多位专家学者继续着其他部分卷册的编写工作。
  “如果我们能持续打一张晋商牌,以实物展示,以文化内涵为起点,结合大院文化,使晋商生动形象地展示在海内外世人面前,一定会引起轰动。”
  肖竹天跟记者说,他现在的经营重心就是全力打造晋商文化。从北京晋商博物馆和晋商会馆的设计、建设,围绕晋商文化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开发,无论是设计水准、投资的规模,还是人员的选用上,肖竹天都已经有了一套国际化水准的方案。在肖竹天看来,晋商并不仅是山西的晋商,他更是中国的晋商和世界的晋商。尤其是现在,肖竹天已经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结合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投身于文化产业的打造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
  当晋商博物馆开始创建时,肖竹天的理想似乎已经实现了一半:他曾经设想有一天,当他从产业经营者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可以徜徉在自己亲手打造的晋商博物馆里,在文化的氛围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而这座博物馆所蕴藏的文化宝藏,也是他对世人最好的贡献。
的确,世界都在关心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