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微软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研究机构至今,微软已经在中国建立了5个研发部门,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增至1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以外机构最完备、研发投入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或许可以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提供一个注解。这份上周发布的报告说,中国将在今年底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研发开支第二的国家。
但是这份报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一些专家质疑,中国的研发开支不可能超过日本,而英国《金融时报》则称,中国的研发开支大幅度增长,已引起西方的担忧。
数据之谜
德特·帕拉特相信自己是对的。就在中国人开始为自己是否已经在研发开支上超过日本而争论时,这位OECD的科技部门主管已经在旅行途中了。
12月4日,OECD发布的《2006科技与产业展望》称,中国的研发开支今年末将达到13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33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的研发开支大国。日本则以1300亿美元的研发开支居中国之后。
德特·帕拉特正是这个报告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说,无论是研发资金投入还是研究队伍的扩充,中国增长之迅速都是令人眩目的。
但是两天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却与上述结论大相径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05年的研发开支为245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OECD的核算方式,2006年的数据按照上年的增长率估算,那么2006年中国研发投入大约是3065亿人民币,以现行汇率粗略计算,约合391亿美元。
这样的数据令人困惑。OECD的《科技与产业展望报告》两年发布一次,目的在于为OECD国家提供全球范围内科技和创新方面的趋势、前景和政策指向。至今已是第六版。
在接受本报邮件采访时,德特·帕拉特解释说, OECD的数据与中国统计数据不同,原因在于,OECD在进行核算时,对数据用购买力平价(PPP)进行了调整。
据德特·帕拉特的同事马丁·史凯伯介绍,OECD的数据来自中国科技部。而科技部则汇集了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企业研发数据、教育部的高等院校研发数据以及科技部统计的政府研发开支数据。
德特·帕拉特说,购买力平价是进行国与国比较时的通行做法。汇率会因为贸易受到影响,实际上很不稳定,由于人民币不能够自由兑换,这种影响会进一步强化。因而,使用购买力平价更能反映真实的投入情况。
马丁·史凯伯说,OECD使用的购买力平价是世界银行核算的。他承认,由于世行可能低估中国真实的购买力平价指数,OECD得出的结论也可能高估中国的研发开支。
他说,OECD使用的200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指数是2.127,在2001年,这一指数是1.989。
不过,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日前在会见亚行统计官员时曾表示,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很大,要准确反映中国平均价格水平很不容易。同时,各国之间差异也很大,完全可比也很困难。因此,在计算、公布并使用各国购买力平价结果及有关数据时,应十分慎重。
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的缺陷在于,如果拿中国买一个苹果和在美国买一个苹果所花的钱进行比较,认为那样得出的比率是“真实的汇率”,那么苹果与苹果之间还存在品质差异,而且这也无法测算所有商品的比率。
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发展部部长高昌林说,目前中国没有加入世界银行的PPP小组,世行对中国PPP的统计调查也是没有中国官方参加的,所以OECD的换算指数有高估的可能。
他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