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红塔山,这里是令人遐思的自然风景线。置身于流水般的现代化生产线,这里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现代工业艺术。
2006年,作为中国烟草名城的玉溪和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烟草企业红塔集团,打造了一张响亮的名片——红塔工业园,为自己打开了一部追溯渊源、通向未来的形象史册。
“Since1956”、“天下有玉烟,天外还有天”、“山高人为峰”的字样醒目地刻在了红塔工业园,彰显着红塔悠久的企业文化。8根金色立柱熠熠生辉,代表着红塔集团的8个成员企业及它们所拥有的品牌, 5级台阶和远处巍巍的红塔仿佛述说着艰苦卓绝的50年,可歌可泣的50年……
50年前,这里一片荒芜。
今天,这片土地生机勃勃。
究竟是什么力量,铸就了红塔人的光荣和梦想?
一路风雨一路歌
——“云烟之乡”孕育出红塔文化的雏形
1942年,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通过驻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用30两黄金从美国弗吉尼亚州引入优质品种“金元”,在玉溪等地大面积种植,拉开了云南种植优质烟叶的序幕。
1953年,云南玉溪江川等地的烟叶名列全国第一,从此,素有中国多彩和谐的高原水乡、“滇中粮仓” 美称的玉溪,又多了一个“云烟之乡”的美誉。
红塔集团就根植于玉溪这片丰饶的土地,扎根于玉溪的山山水水,开始了漫长的文化积淀。1956年,红塔山脚下,红塔集团的前身玉溪烟叶复烤厂宣告成立,之后发展成玉溪卷烟厂。数十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着成立之初玉溪卷烟厂面临的困难。路不平、灯不明、水不清,车间厂房布满了烟尘和噪音,工人们拿着微薄的收入,顶着风雨和烈日,面对艰难和困苦。
玉溪卷烟厂位于边疆落后地区,设备是经过积极争取从上海淘汰来的旧机器和零星配件,技术力量薄弱。此外,诞生在一穷二白新中国怀抱的玉溪卷烟厂资金、物资匮乏。建厂伊始,水电供应都需自己动手。第一代的红塔创业者依靠肩挑背抗,挖土炸石,砌墙造屋,在一座荒山上建起了初具规模的企业。
压力和艰辛下,催生了伟大的精神,考验与挑战锤炼着红塔人的品格。红塔人满心欢喜地表达着对新生活的热爱,体现着时代特色浓郁的红塔艰苦创业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
相信“人定胜天”的红塔人1958年把红塔山上一座有600年历史的白塔染成了红色,满怀干劲和热情的工人写道:“党的领导好,穷山变了样,从此白塔变红,为人民立新功。”
人改变了山和塔的面貌,山和塔也给了人灵感。1958年,玉溪烟叶复烤厂提出了生产卷烟的要求。他们认为,只有生产卷烟,才能充分发挥玉溪地区烟草的资源优势,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1959年,玉溪卷烟厂开创了中国第一传奇品牌“红塔山”。
时至今日,红塔的老工人仍然记得这样一些故事。70年代初,一位叫明标的工人来到玉溪卷烟厂,去了当时人们称为最苦的地方制丝车间。他的师傅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晓晶。一天,不知是谁把控烟叶的铁钩掉到了传送带上,眼看一场事故即将发生,顷刻间,只见晓晶冲上去双手紧紧抓住铁钩不放,一场事故避免了,晓晶的手也被扭伤,鲜血直流。这是师傅教明标的一课。危险的时刻,晓晶想到的是国家财产,人民的利益。
品烟大师高级工艺师胡嘉福和革新能手陈志华等人是红塔建厂初期优秀工人的代表,也是新中国建设中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很难想象,在落后的条件下,他们是怎样通过自学,成为烟草行业顶尖技术能手,也很难想象,一大批红塔工人是怎样通过摸索走上了一条改革创新、学习进取的道路。
在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中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红塔企业文化一开始就带有敢于拼博、不畏艰难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创业之初的红塔人不认命、不服输、永不满足、乐观豁达,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性格和鲜明的民族自尊自强性格,这是红塔集团50年企业精神的精粹,也是红塔今后高起点引进设备、打破体制束缚、不断勇攀高峰的文化渊源。
敢为人先争一流
——飞速发展时期造就独具内涵的企业文化
秉承着艰苦创业的精神,20世纪70年代末,玉溪卷烟厂已经有了20万箱左右的生产规模,进入到全国烟草行业的前列,但生产、管理、营销方式落后,上万箱的产品堆积在仓库里,甚至工厂的领导也要亲自拿着产品去推销。
过了冬天进入了春天。改革开放的暖暖春意,悄悄地抚醒了玉溪卷烟厂上千名职工。
红塔人明白,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没有竞争力。更何况,红塔文化首先就是一种倡导竞争力的文化。红塔竞争力的企业文化首先体现在红塔高起点引进设备和勇于打破旧体制上。
1981年,玉溪卷烟厂得到了引进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价值261万的MK9-5卷烟机的机会,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引进这台设备的气魄。机会往往只来一次,红塔人最终抓住了机会,在这之后20年,红塔先后从德国、意大利等国高起点引进先进设备150台(套),使红塔装备技术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不过,仅有高原辽阔红壤特有的养分,充沛的日照,适量的雨水,以及先进的设备是不够的,管理和体制的束缚依然牵绊着玉溪卷烟厂生产力向更大程度发挥的步伐。1981年,玉溪卷烟厂在二车间试行“单箱卷烟工资奖金含量包干”。1982年,该方法在全厂推广,这一做法,打破了工人们的“大锅饭”情结。
从1985年,玉溪卷烟厂投入51万元开始“第一车间”烟田的建设,最高年份达6亿多元,形成了以烤烟为基础,卷烟为核心,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良好局面。玉溪卷烟厂提出了烟草公司、专卖局、企业的“三合一”管理体制,打破了体制的束缚。
与此同时,玉溪卷烟厂提出“练就第一流的技术,生产第一流的产品,创造第一流的经济效益,自觉养成第一流的好作风,培养第一流的职工队伍”,充分肯定“人”这个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在这种管理文化的氛围下工作,工人们自然乐意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为让引进的设备尽快投入使用,工人们自愿加班加点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1987年,全厂职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9小时以上,全国总工会的调查组召集工人就9小时工作时间发表意见。工人们回答:“是我们自愿的。”工人们说,“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我们为什么不多干几个钟头?”“苦是苦了点,世上的事没有苦哪有甜?”
“市场凭名牌兴旺,企业靠质量永存”,80年代末,玉溪卷烟厂开始了创名牌的过程。红塔人认为,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丢掉质量就丢掉一切。为做出一流的产品,除了强化如质量责任制,优质多奖、劣质受罚等正面质量意识外,红塔甚至不惜采用“揭短”的方法。1988年,玉溪卷烟厂举行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展览会——“不合格产品展览”,几千名职工从这个举措中深受震撼。
玉溪卷烟厂走过不寻常的路,每一步都留下奋斗者的心血,凝聚着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获果实,玉溪卷烟厂产品纷纷在市场上走俏,“烟民以抽‘红塔山’为荣,销售者以卖‘红塔山’为贵,人们请客送礼以‘红塔山’为重”。“红塔山”荣膺中国第一品牌,成为与洋烟抗衡的国产品牌。
令烟草专家、经济学者感到惊讶的是"红塔山现象"为什么不出现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是出现在云南边疆落后地区?红塔人也在思考,红塔为什么能够在艰难的条件下创造“奇迹”?
专家们最后得出结论,玉溪卷烟厂的腾飞固然和天时、地利、人和分不开,但更与玉溪卷烟厂4000多名职工(1995年玉溪卷烟厂职工人数)“争一流”的气概和决心分不开。正是红塔企业文化的巨大力量,才有了玉溪卷烟厂的飞速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玉溪卷烟厂成熟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经过总结,红塔精神是“敢为天下先、争创一流”的时代精神;是“刚强自尊、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是“我为玉烟争光荣,玉烟光荣我光荣”的主人翁精神。
1989年,玉溪卷烟厂成立玉烟企业精神征集委员会,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征集活动,党委根据企业的传统作风、经营宗旨和奋斗目标,归纳了稿件的精华,将“天下有玉烟,天外还有天”正式确定为玉溪卷烟厂的企业精神,用来代表和体现广大职工的共同信念。
玉溪卷烟厂原工会主席高灿华这样解释玉烟的企业精神:“‘天外还有天’,是我们玉烟人的座右铭,也是我们应有的思想境界,‘天外还有天’是检查和衡量每个人工作的尺子,我们的目标是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天下有玉烟’是我们玉烟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念,是企业和个人追求目标的概括。”
征途未尽续新篇
——山高人为峰,继承和发扬了的红塔企业文化
经过数十年的锤炼,玉溪卷烟厂在“天下有玉烟,天外还有天”的红塔文化指引鼓舞下,创出了一流的志气,也结出了一流的硕果。
然而,历史进入到21世纪,时代在变,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市场竞争格局也在变。经历过辉煌和挫折的红塔人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改变不适应市场的做法?如何才能把危机意识和压力传递给员工,使企业形成新的文化灵魂?
2003年,站在风口浪尖的红塔集团毅然地抛下曾经的光环,以“山高人为峰”作为新的企业核心理念。
“这是红塔精神的对接与继承,是后人接过了创业者的接力棒。”红塔集团董事长柳万东在阐释“天下有玉烟,天外还有天”和“山高人为峰”二者的关系时充满感情:“即使在最巅峰的时候,红塔人始终提醒自己‘天外还有天’,永远不能满足与骄傲,只有不停顿才能保持领先地位。在今天,红塔提出‘山高人为峰’,不仅饱含了企业敢为人先、敢于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不怕困难的精神,还意味着红塔集团将始终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山高人为峰”从企业内部来说,反映了红塔集团“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气概;对于外部,则表明了红塔集团以消费者为中心,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脸”,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魂”。这张“脸”靠装是装不出来的,这个“魂”,靠的是全体员工几十年的信仰。红塔集团的“脸面”和“灵魂”通过“团结干事,用心做事”的思想和行为转变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山高人为峰”的企业文化折射在企业战略上,是 “以主业为主,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规核化战略,折射在品牌战略上,则是“做精玉溪,做强红塔山,做大红梅”的红塔品牌发展思路。要实现红塔人永恒的梦想,红塔需要外塑形象,内抓管理。这里的“管理”,指的就是大文化的管理。
这样的文化要求红塔更加设身处地地关爱消费者的健康,生产出高香气、高安全、低危害、低刺激的卷烟产品,要求红塔在原料、工艺等多方面提升自己,倡导人本思想,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
在这种追求下,红塔人承继了红塔文化的精髓:孜孜不倦追求产品质量,把消费者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
从2005年起,红塔先后推出7款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产品。以高、中、低不同价位档次的三大主力品牌“玉溪”、“红塔山”、“红梅”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新势力红塔山”,通过在全国各地进行的消费者调研测试数据为依据,针对年轻消费者口味而设计。“人为峰红塔山”,是专为江苏市场量身定做的中高档产品。这些产品,凝聚着红塔科研人员的心血,也凝聚着红塔人对消费者的尊重。
为了实现这一庄严的承诺,红塔在国内烟草业界创造数个“第一”:最早在烟支上标注一氧化碳含量;率先使用抑菌型水松纸;最早实施“三标一体”管理体系……
市场对有心人的回报是慷慨的。2006年,“玉溪”销量将突破20万箱,“红塔山”全年销量预计超过60万箱,“红梅”继续保持在全国最大的卷烟三大品牌行列。
“我也是一个消费者,我能体会消费者的心情。”红塔人对自己的行为作这样的注解。
在日常的工作中,红塔努力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相互尊重、追求成功和不断创新的工作氛围,力求使每一名员工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红塔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大力推动学习型企业的实践与创建,以企业的学习力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每个员工在生日的那天,都会收到集团送出的生日礼物。一些优秀的青年员工,还得到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从里里外外的动作,红塔员工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红塔不仅是玉溪的红塔,云南的红塔,中国的红塔,更是社会的红塔。红塔也通过赞助珠峰测高、捐资助学赈灾等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人心。新时期的红塔立志做一个健康、和谐、有责任的企业。
曾祥是红塔集团一名普通的员工。2005年春节,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了一个团队,帮助玉溪华宁县舍木多小学筹建一幢校舍,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在一些人不理解的目光中,他说:“这么多的孩子,我能帮几个?但哪怕只是一个,可以使他今后的命运有所改变,那就够了。”像曾祥这样的员工红塔还有很多,他们自愿与贫困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
从1988年至2005年连续18年,红塔集团位居全国纳税10强企业的前列,每年以数十亿至上百亿的税收,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边疆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1985年到2005年,红塔仅为教育、文化、赈灾、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超过了5亿元。红塔还无私扶持了延安卷烟厂、涪凌卷烟厂以及云南部分卷烟企业,为全国烟草工业的和谐发展竭尽全力。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红塔人自动自发践行“山高人为峰”的企业理念,虔诚地守望着中国烟草人“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精神家园,用真情和实践抒写着红塔执着的梦想。
红塔人还相信,红塔所具有的企业文化优势不仅使红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了起步腾飞和壮大,而且红塔人深信,一个理念支点,可以成就红塔的所有梦想。
从“天下有玉烟,天外还有天”到“山高人为峰”的红塔文化历程。一面是敢为天下先、刚强自尊、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一面是消费者至上、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这就是红塔企业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无穷的精神财富,它是支持红塔永续经营、永葆红塔基业常青的秘笈。
红塔人说,红塔人的心中有梦,那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