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人真的出得来吗——评论《围城》的核心思想(12月27日)


城里的人真的出得来吗

——评论《围城》的核心思想

贾春宝

关键词:《围城》 钱钟书 责任

 

    “‘围城’就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先生以《围城》为名写了一部小说,又在他的小说中这样诠释。他的读者们便以为这就是小说《围城》所要揭示的主题,并且整部小说便是对这句耐人寻味的哲言的诠释了。正如《三国演义》就说了卷首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和久必分,分久必和”;而《红楼梦》只解释了一首《好了歌》罢了。

    【那些人怕对举世闻名的文学家钱钟书先生的一部小说仅以这句过于简明精赅的话来囊括,而感到让人无法接受,便把整个中国当作那“围城”──国外的人想进去,国内的人想出去──并且自以为已得到并拓展了钱先生的本意。】注1

    用这种解释来囊括钱先生这部洋洋23万言的著作的本意,在我看来虽貌似精辟,然实则肤浅,终不免有些偷懒之嫌。

    【自然,当我没有读甚至没有读完那部书以前,也一直认为这便是最精当的概括而敬服别人提纲携领之技高,中国读者之聪慧了;然而,当我全身心地融入那座“围城”之中,然后掩卷而思,只感觉那种诠释颇不如意,对钱先生则有些不恭了。】注2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由别人介绍着读这本书的。

    当我读那本书时,恍若由钱先生本人领着去游览这座“围城”,钻到方鸿渐的心中去看他的悲剧,而渐渐地似乎我就成了方鸿渐,成了那城中的一个人,我感到我在渐渐被那城同化成其中一个分子。我发现自己竟被紧紧地束缚住。我知道被一座城或被其他的东西同化对于我是极可怕的事。我便竭力挣扎,而当我挣脱那绳索的束缚,所想的并不是逃到城外,而是跳到半空中去欣赏这座城。

──观城者的心理便是如此。注3

 

    中国就是一座大的“围城”,而中国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也是一座围城,及至每一个人每一种情感又何尝不是一座围城呢!

    方鸿渐就生活在这座座“围城”之中。

    他曾经对女士敬而远之,得“寒暑表”之绰号;他曾经游学欧洲,“兴趣颇广,心得全无”;他曾经游戏爱情,却博得众位小姐垂青;他曾经对名利世俗的倾扎视而不见,自觉超脱得潇洒;……他曾经跳出这重重围城,在半空中看城中的一切,但他终于被这些城围困、吞噬。

    粗看起来,他爱情受挫,他失败于对唐晓芙的追求,并不是因为他不爱唐或唐不爱他,而只是因为有一个苏文纨存在。这次情场失意只是他日后失意的开端。然后,他失利于对名的角逐。在三闾大学,他忍受不了高松年、李梅亭、韩学愈等人的世俗倾扎,终于拂袖而去,去得尽管不是灰溜溜的,也不得意;再然后,在家庭这座围城之中,他又失去了妻孙柔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我们就要从方鸿渐的家世与性格上分析了。

    他出生于中国封建的一个没落文人家庭,天生就有与世无争的思想,他身处清末革命胜利,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以求有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的时代。他半为自愿半为被迫地赴欧去举洋进士。然而他是个无用的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到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学成”回国后,自然是恃才傲物,受西方文化之毒颇深了。

“方鸿渐住家一个星期,感觉出国这四年光阴,对家乡好象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回来时碰见的还是四年前那些人。那些人还是做四年前所做的事,说四年前所说的话,甚至认识的人一个也没死掉,只有自己的乳母。从前常说等自己结婚养了儿子来抱小孩的,现在病得不能起床。这四年在家乡要算白过了。搏不到归来游子的一滴眼泪,一声叹息。”

    他对祖国对家乡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

   “下船不过六七个钟点,可是船上的一切已如隔世。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象地面上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

理想的破灭只能引起他的悲观。“失神落魄……疲乏垂绝的希望披沙拣金似的要在消息罅缝里找个苏息处。”

   尽管他处于极度悲观失望之中,但对于赵辛楣的把他误视作情敌的“凹兀”,对他“眼里没有方鸿渐,但又提防着他,恰象慰问传染病者的人对细菌的态度”,他自然应该反唇相讥──即使只为保存自尊,只为在年轻异性面前不失面子也要与之争雄,但他竟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他对赵辛楣的鄙夷是无可名状的,他知道赵寻楣的致命弱点,他知道苏文纨真正爱的是他方鸿渐。

    假如说他因为在谈笑之间就可在情场上战胜赵辛楣而对他轻蔑,对“大哲学家”楮慎明鄙夷得连搭理他都嫌失身份,那么对董斜川这样的儒家之后就只有自卑与倾倒的份了。在这三位合力夹击下,他只有在酒后斗胆与他们以唇枪舌剑相争,也只有溃不成军而丑态百出了。

    方鸿渐有新世界的新思想,同时也具有封建儒家“和为贵,忍为先”的思想。前者使他有君临天下,以局外人观世的姿态;后者则只使他懦弱,逡巡于向自己所鄙夷所厌恶的一切事物宣战,缺乏与他的新思想相应的勇气。

 

方鸿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无法停在半空如神一般观世,他与唐晓芙相爱了。这是道学出世之于儒学入世的失败,这是他的致命错误。就如同那个不听父亲训导的伊卡洛斯由于过度接近太阳而落到海里。他落到了围城之中。

应该说,决定方鸿渐的悲剧命运的正是那个曾深爱他却不为他所爱的文学博士──苏文纨。没有苏文纨他便不会认识唐晓芙,而没有苏文纨他也不会失去唐晓芙;对苏文纨他是断没有情,而对唐晓芙他有剪不断的情。博士造成方鸿渐与唐晓芙的爱情悲剧,并且无意中导演了方鸿渐以后的悲剧。

没有苏文纨,方鸿渐不会结识赵辛楣,不通过赵辛楣他也不会去三闾大学。在三闾大学,他见到了真正的社会人际间的倾扎,本来就“是个无用的人”的方鸿渐怎能禁得起高松年、李梅亭、韩学愈等人的“迫害”。他败得那样惨。只是由于中了孙柔嘉小姐的计而取得了一个胜利才没有显得那样狼狈──其实那也不是他的胜利,而是他的失败,是他成了孙柔嘉的战利品而不是相反。

方鸿渐此刻早已处于“围城”之中,试想,难道他就不想逃出去吗?但终究,他早已无力冲出去了。

方鸿渐已失利于情场、名场,他又失败于家庭的“围城”,他没有逃脱封建家庭的礼教进攻,那位孙柔嘉也离他而去了。

他终于由一只在时代前上方飞翔的鹰掉下列变成了一只“走在时代后面的钟”。

 

也许你会说,方鸿渐太不中用,没有把握住机会,没有把握住自己。但是:

在与苏文纨的对抗中难道他能取胜吗?

在与李、高、韩等人的对抗中难道他能取胜吗?

在与孙柔嘉的对抗中难道他能取胜吗?

在与父母、弟媳的对抗中难道他能取胜吗?

以一区区肉身,且又“无能无用”去与整个国家之腐败与整个社会之落后世俗去拼争,难道他能取胜吗?

──那只有一个条件:他始终保持不俗,根本不去充当什么角色。

 

方鸿渐的悲剧,一半是他自身的特点所致,一半是由外部力量所致:同是留洋回来,他比不上赵辛楣;同“不学无术”只获得个有名无实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他混得不如韩学愈。

假如他学成之后,并不是回到祖国而是留在国外,他著书立说,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学者──也未可知。

其实,并不是在外面的人想进来,在里面的人想出去,而是这“围城”仿佛有强大的引力,它可以把外面的东西吸进来,融到自己体内,渐渐同化】注4,已经到了里面,就根本不想出去了;即使想冲出去,也是如落到如来佛手心的孙悟空,即使有七十二般变化神通广大也逃不脱了。正如赵辛楣所说:

“不知怎么,外国的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中国真厉害,天下无敌手。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

中国,中国文化成了一个魔力越来越大的“百慕大三角”。

自然,毫无自身意识的人们根本不会感到它的魔力,久在围城里,就如同在台风眼的人感觉不到风力一样,也感觉不到被围困,也就不会想到要出来。

相对于那些无意识的人来讲,那些意识到自己被围困于城中的人,他们拼尽浑身气力也冲不出来。

既然冲不出来而又想继续生存下去,就自作聪明地对着别人行坑蒙之事。

试想,当方鸿渐屡次碰壁之后,会不会如李、高、韩之流去施计倾扎于人呢?会不会甚至如那位爱尔兰人那样以假文凭或其它某种方式去骗别人呢?

 

钱钟书先生在他的书序中说: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根本属性。”

可见,《围城》并不仅仅是“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的诠释。

 

中国这座“围城”,不管他是自围也好,被困也罢,他还是要象“百慕大三角”那样旋转下去。

人的力量相对于它,竟然如此微小!

无助

无奈!

 

199161

【附:本文完成之后,我曾于66日(星期四)携文到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王鲁湘处以求赐教。文中标注处即老师所提修改意见处。】

 

    1王认为我的通篇为驳论那一句误解讹传,而那一段所论内容正是我自己的论点之一。即我所讲的正是别人的观点,写犹不及于不写。而我认为,这一段有如下作用:1  我并不是对别人的观点一概否定,这篇文章侧重于补充论述;2  这一段文字中含对中国人中之“势利眼”患者的讽刺。这种文评式“势利尽管有时会与作者本义偶合,但大部分还是使人误入歧途,不能客观评价文章的。”

    2这一段讲了那种“势利”的思维定式不仅不利于挖掘更深含义,而且使人容易误入歧途。王老师说此种“游笔”不宜在此使用,而是用在一字千钧、滔滔不绝的时候缓和气氛。

    3此处似有些脱节,应补入一段论述。按王老师的观点,应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纳。

4文中综合性论点在此再次挑明。

199168

 

比精-贾春宝(Bekings_Solomon)

Email [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8958193013269258122

后记:

这是与前段时间分享的“浅论《围城》中所反映的爱情观念”一文相并立的两篇书评之一,细细想来,笔者到今天真正写的书评恐怕也只有这两篇了。这两篇都被当时的同学送给了在人民大学的两位同学当成作业。今天拿出来也算是有原因的。

上周三与朋友一起的时候,他忽然说“马季去世了”,随后就是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长达一周的轰炸,在上周日出殡的时候,有数以万计的民众去“送行”,当然,其中也包括众多娱乐明星,由是笔者想起了这些年先后去世的那些艺术家们,从傅彪到赵丽蓉,还有画家陈逸飞与名望更高的马三立先生。还有那些被娱记们炒做“死而复生”的明星们。

笔者对所有成功人士都怀有敬意,人之离去,于送别的人肯定是有依依惜别的感触的,故人离去也是迟早的事;对故人看上最后一眼自然是表明依依惜别的最佳方式。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于此时说一些不敬的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笔者曾经写过多篇关于感悟生死的文字,自视已经超脱这众俗人才会有的感动了,尽管如此,奇怪的是,每当看到或者听到悲情的故事或者细节,仍然不禁潸然泪下。大约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常情”。

但笔者想起了那七十年前离开我们的鲁迅先生,听说鲁迅先生在给家人的七条遗嘱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要举办任何纪念活动,处理,埋掉,拉倒。

还有那一代宗师钱钟书先生,19981219钱老带着他无穷睿智和学识离开我们时,在他的遗愿是这样要求的:后事一切从简,异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钱老生前淡泊名利,死后仍如此超凡脱俗。真可谓一代宗师。

今天把这篇15年前的文章“刨”出来,告拜已经离去八年零八天的先生。

人的生命本来就是厚重而有质量的,能够让人记住并追思的人就是有价值的。更相信钱先生和鲁迅先生的影响力与学术造诣远高于这几位在去世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的艺术家要高。

如何能够让人记住并在日后追思呢?无他,套用一句中国儒家的说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于家庭、于婚姻、于事业甚至于感情,笔者依然停留在半空,不知道何时会支撑不住坠落到地面,莫名地总是会有一些飘忽与难以预知。是潇洒还是悲凉,是洒脱还是孤独,早就说不清了。

大约还有很多人与笔者一样,因担心被“围城”所困而悬在半空。

即使被围城围困,那也是责任与规律。——朋友们,我们该降落了!

 

贾春宝

20061227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