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我心中的金融创新之城
——写在建行在深成立总行级个人金融产品研发中心之际
离2007年还剩最后3天,离金融业全面开放刚过去18天,与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纷纷落户大上海相对照,12月29日上午,建设银行宣布,其总行级个人金融产品研发中心正式在深挂牌。建行也因此成为首个在深设立总行级研发机构的四大商业银行。
对于这件事的意义,我想从阅读城市的角度作一些解读。
建设银行将个人金融产品研发中心设在深圳,我认为这是一个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具有非凡的远见和洞察力,如果能够以这个战略为龙头,以专注和坚持为两翼(即专注于个人金融业务领域核心产品的开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动这种研发不断走向深化),我坚信,建设银行将如大鹏般翱翔于蓝天之上。
建设银行为什么将个人金融产品研发中心放在深圳?我分析,除了建行深圳市分行在这方面的内部条件特别好外,建行很可能是看中了深圳市在金融创新方面得天独厚的软硬件条件,如政府宽松的政策环境、监管部门务实的监管态度和灵活高效的监管手段、优越的市场环境和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特别适合金融创新的城市性格等等。
首先是宽松的政策和监管环境。深圳作为全国首个自主创新型城市,创新是深圳之魂、深圳之根,也是深圳金融业发展的原动力和助推器。可以说,深圳的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近年来,深圳市政府把金融创新作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基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金融业发展,自2004年起更是以每年一评的密度、数百万元级重奖创新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在深圳的创新监管理念和服务意识也走在全国前列,在对金融创新的具体监管上体现了务实高效灵活的特点。银监会拟在深圳设立产品创新监管中心,以大力推动深圳银行业的创新。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氛围为深圳金融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坚实的土壤。
第二是得天独厚的市场环境。深圳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经济连年快速发展,2005年GDP达4927亿元,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达3231亿元,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万元,居全国第一,人均金融资产持有量居全国前列,其中人均股票市值持有量居全国第一。常住人口中高端客户居多,观念开放,视野开阔,个性化需求丰富而超前,对银行金融创新要求很高。同时,深圳金融市场发达,竞争充分。深圳是深交所和深圳证券登记公司所在地,各类金融机构云集,其中中资银行16家,外资银行(含代表处)43家,总部在深的证券公司15家,总部在深的基金公司15家,总部在深的保险公司8家,总部在深的期货公司11家,总部在深的信托公司2家,发达的金融市场为个人金融产品的综合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银证、银基、银保、银期和银信合作需求旺盛。各家银行纷纷把深圳作为其新产品试验和推广的前沿阵地及试验田。
第三是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圳毗邻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学习和借鉴香港银行的创新产品和先进机制,引进香港银行的优秀人才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第四是优秀的城市性格。我觉得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这方面可以按照易中天教授的分析套路,即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城市性格有什么对金融创新特别适合的一面。
先看北京,按易教授的说法,北京是“最大气的城市”,北京的风格是庄严、雄浑、雍容、华贵、典雅、厚实。这些风格在经历了时光的磨洗和历史的积淀后,就变成了醇和。北京最让人心仪的就是它那醇和的气派。这种醇和的气派里有“王者风范”,也有“平民风情”,而且是中国风格的,因此让人感到亲切。但北京的缺点同样鲜明,即求稳、保守、官气与痞气混杂,显然,这样的地方并不适合进行大的创新动作。
而上海又如何?按易教授的说法,上海是“最雅致的城市”,开阔是上海的品质,雅致是上海的情调,精明则是上海人的特征。上海人的精明和自私可以说是全国公认的,上海人自己也不讳言。这样的城市,可以做出不少小打小闹的创新来,但难得有根本性的大突破。君不见深圳的企业总是个性鲜明、冲击力十足,上海的企业普遍却是沉稳有余,冲劲不足。这样的城市,搞搞小创新可以,要洞见非凡影响深远的大创新,非得另觅他城。
深圳,是一座最年轻的城市,也是最有活力的城市。按易教授的说法,开放和兼容,正是深圳这个没有方言、说普通话的新兴城市的性格。深圳为东西互补南北交融创造了一种条件,包括宽松的文化氛围,轻松的文化心理,开阔的文化视野,多样的文化生活等等。“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是深圳人的共同追求。这些城市性格,与创新的本质要求正好是完全对接的。因而我们还可以说,深圳,是一座特别适合创新的城市。
实际上,市场的实际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同样是股份制中小银行,越往南走,创新能力越强,招行自不待言,连一向沉寂的深发展,也在创新上频现大手笔,颇有当年龙头气象。很多金融产品,都是在深圳搞出来,在全国推广,甚至外资银行也是如此。如渣打银行深圳分行的很多产品就是深圳分行搞出来的或是香港本来有在深圳推广的,但是在上海、南京等地推广的难度就很大。整个渣打银行的产品推广就是看深圳,只有深圳做起来了,内地行才接受,有的产品即使深圳已经做了两三年了其他城市都不接受。
当然,深圳要真正成为一座特别适合金融创新的城市,还面临三大难点:第一,如何制订一个好的创新战略,以创新引导发展,以战略推升未来?第二,如何揉合进北京的大气醇厚和上海的海派雅致,如何与京沪政经高层保持良好资讯沟通?第三,如何学习和借鉴好香港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从目前来看,深港合作虽有良好基础,但在金融协作上仍有三个不足之处,即两地在金融领域没有长期而稳定的合作机制;合作内容只重信息交流、欠缺业务整合;更重要的是两地法律不同,影响在金融领域的合作空间和深度。要解决好这三大难点,都需要政府出面穿针引线。
尽管有这些难点,但我深信:“当一个城市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为人文精神时,这个城市的前程远大也就是无庸置疑的,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自己更可靠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深圳,一定会是大有作为的。”
深圳的金融创新,一定会如日出东方,喷薄而出,傲视九天。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