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深圳十大公司新闻


                      2006年深圳十大公司新闻

    2006年就要过去了,在这一年里,中国房地产经受着前所有未有的严峻考验。政策频出,房价坚定,政策与市场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房地产企业在风雨中挣扎沉浮,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代表着企业在这场博弈中的反应,合作、兼并、收购、破产、融资等等,深圳的开发商尝试以各种方式来度过种种市场危机。在这里,你能看到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的挣扎无奈,转机中的兴奋喜悦,你还能通过这些企业新闻,找到更多的警示与借鉴,为重新审视市场与企业本身有更为清晰的思路。记者为此梳理出深圳企业的十大标志性事件,以期读者能够再次回首这风雨一年。

万科并购南都
   8月7日,万科董事会正式发布《关于再度受让浙江南都、上海南都等公司股权的公告》称:万科集团方面以17.66亿元人民币的总价受让南都集团持有的南都房产集团60%的权益,加上去年双方已转让的股权,万科共拥有了南都房产80%的股份,从而完成了中国房地产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业内专家评价,这是房地产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通过资源整合来渡过危机的一种方法,给业界同行一种全新启示与借鉴。

国基地产宣布破产
   9月14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已经资不抵债的国基公司破产还债,并指定成立破产清算组对其进行破产清算。截至2006年3月31日,深圳国基负债总额为9.06亿余元,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房地产最大的破产案。深圳国基的破产,无疑是今年强势宏观调控的结果。也佐证了今年年中业界的预言,即下半年将有30%或以上的开发商出局。在银行贷款及土地日益趋紧的情况下,资金及土地问题困扰的房地产开发商,有地没钱的将被大型开发商兼并出局,无地少钱的则选择自动退市。

香港中原“回扣门”事件
   香港中原地产从10月16日开始由于涉嫌收受回佣案被香港廉政公署进行调查,截至18日,已经有超过10名中原地产人士被带走接受调查,其中包括公司的高层以及中原主席施永青。尽管到目前为止廉政公署方面还没有对这一事件作具体表态,但由此引发的对“回扣”等行业模式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因为中原地产不是个案,在内地类似违规现象更为普遍。由于目前对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还缺乏全国性的、具体统一的法律规范,一些不良中介机构和人员“浑水摸鱼”,各种违规行为充斥其间。因而该事件对内地中介的冲击可谓相当巨大,它引了内地中介大规模地重新审视业界行规。

印尼第一财团全面控股铜锣湾
   近3年来,由于铜锣湾集团的快速扩张和经营业绩不佳引发的资金危机,迫使铜锣湾一直在寻求解决资金问题的方法。2006年7月份,铜锣湾集团与印尼第一大财团——力宝集团正式合作,力宝集团首期斥资1亿元投入铜锣湾。疲于应对资金危机的铜锣湾集团终于迎来了转机。中国目前的商业地产由于处于发展初期,为追求利润与短期效果,企业在资本运作和融资方面能力较弱,却将战线拉得很长,资金没有合理布局,中国的商业购物中心失败案例与日俱增。因而铜锣湾的易主,给中国的商业地产一种警示,使中国的商业购物中心运营模式开始重新自我审视。

中信深圳与平安信托达成战略合作
   8月25日,中国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中信深圳(集团)公司签署了总额达3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深圳中信城市广场的合作项目,并承诺将利用各自在房地产与资本方面的互补优势进行长期的双赢战略合作。此次中信深圳集团与平安信托的合作,一方面为中信深圳集团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平安保险资金找到较好的投资路径,这种双赢的结果表明中国房地产企业宏观调控之际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为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企业相互间的合作兼并与跨行业的收购与合作日渐成为中国企业的一种新型生存方式。

华润控股深国投
   2006年10月17日,华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润)对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深国投)的收购案终于完成协议签署仪式,根据双方协议,华润将投资17.4亿元人民币以获得深国投51%的股份。深国投控股权出让是深圳市国资委产权改革计划中的一部分。在去年深圳新一轮国企重组中,深国投被要求实施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员工持股相结合的重组策略,国资实行部分转让,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深国投此次引进战略投资者,意味着深圳国企重组由此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成为深圳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金融企业、加快发展金融产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万科定向增发42亿
    中国地产界本年度最大一次定向增发于12月12日尘埃落定,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发行不超过7亿股A股,募集资金不超过42亿元,拟投资于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武汉、厦门和广东佛山等8个项目。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半数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公布了定向增发计划,而这些公司都拟将募集的资金投向房地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今年以来进行大量土地储备的公司,迅猛的扩张计划使其对资金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经历去年和今年的两轮宏观调控后,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影响逐渐缩紧,通过股市的定向增发成为上市房企的主要途径。因而万科的此次增发不仅数额巨大,也是中国房地产上市企业定向增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深圳鸿荣源18亿竟得深圳最大商业地块
   2006年7月28日,建筑面积达328000平方米的地块位处宝安中心区,是深圳公开出让的最大面积商业用地,由鸿荣源以底价揽获。虽然在宝安中心区,鸿荣源可称住宅开发之王,但对于如此巨大的商业项目来说,鸿荣源仍是门外汉。但是鸿荣源却意外地进入了商业地产,以一种微妙的姿态高调入主商业巨无霸,令整个深圳地产界为之侧目。作为民营方阵里的老大,身处国家对住宅开发的设控之际,鸿荣源此次出击,既为明哲保身,意在转型。因而此次鸿荣源看似极为普通的一次拍卖,却被看作民营房企在住宅利润摊薄的情况下,企业为暂时规避风险而转投商业地产的一种战略性转变。 

鸿隆实业香港上市通过“辅导期”
   深圳房地产企业鸿隆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正等待上市聆讯,并计划在今年底前在香港主板上市,预计筹资5亿港元。一向低调行事的鸿隆实业在深圳地产业界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地产开发商,其上市消息曾一度成为深圳业界的一个焦点,被认为是由于受国内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影响,国内普遍看淡房地产业,对民营的房地产业更不看好。而境外投资者却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仍希望通过投资境内企业分享中国经济的成果。同时国内融资渠道不畅,以及国内上市对企业的条件限制较多、门槛过高,无法成为主流融资方式,因而让不少国内房地产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海外,这使得地产类民企正在迅速成为境外上市的一个热点。鸿隆实业的上市消息也是诸多民企企图通过境外上市解决资金缺口的一种方式。

中信深圳接手明思克航母
   在3月22日首次拍卖流拍后,德隆旗下的明思克航母于5月31日在深圳被成功拍卖,买家中信(深圳)集团以1.283亿元的价格成功竞拍。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国防教育于一体的明思克航母世界,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惟一的一座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军事主题公园。自明思克航母世界开业以来,经营一直很稳定,但由于其母公司的拖累在去年被法院宣布破产还债。但“破产”后的明思克一直是“破产而不倒闭”,可谓开了中国企业破产后正常经营的先河。而新东家中信深圳公司也由于接手明思克而进入其从未涉及过的旅游地产而倍受关注,中信深圳近期逐渐淡出住宅开发业务转而进行区域性开发的战略转变,也表明房地产企业在宏观调控中试图通过多种业务开发模式来规避住宅开发风险。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