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慈善爱心桥凝聚爱心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这是一座特殊的桥,由爱心凝聚,无形却有力。有了它,50余户陷入绝境的贫困家庭获得新生,成千上万颗爱心找到播撒真情的方向。
活动历程:去年11月的一天,10岁女孩孙敏文手领5岁的弟弟孙铭浩,走进毓璜顶医
“慈善爱心桥”对因突患重大疾病(尿毒症、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需做手术者,家庭无力承担医药费的特困家庭进行救助,每周向社会公布一户,面向社会募集救助金,按照救助标准进行发放。
社会效果:福山区门楼镇邱家庄有对闫姓姐弟,其母患癌症去世,父亲患有尿毒症,全家仅靠15岁的长女打工糊口。去年11月18日,她们作为首个急需救助的家庭,通过慈善爱心桥向社会公布。几天后,正在烟台进行拍摄工作的《恋之天国》剧组向这对苦命的姐弟捐款1万元。据统计,仅今年一年,就有50余户因病致贫家庭通过该栏目获得救助。
No.2 感恩行动救助千户家庭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责任多大,力量就有多大。这次活动的意义不仅是救助了千户特困家庭,它更像是一面旗帜,引导更多的精英阶层关注民生、奉献社会。
活动历程:今年9月,烟台市慈善总会、园城集团和《烟台晚报》联合发起的“园城十周年感恩大行动”,面向社会寻觅千户特困家庭给予资助,只要是户口在五区的城市低保家庭均可报名。
10月17日晚,由园城集团、市慈善总会和烟台晚报联合举行的“园城十周年感恩大行动”义演在烟台滨海广场隆重举行。三十位特困家庭代表接受了园城集团每户600元的捐助,著名演员侯跃文、魏积安、郭达、陈红等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社会效果:园城集团十周年大庆之际,不搞庆典,不摆排场,出资百万援助特困家庭,本身就是对传统的颠覆,同时,也播下了一颗慈善的种子,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将关注的目光转到慈善事业上。
No.3 烟台晚报义工中心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这是一群不图任何报酬,愿为促进社会进步而无私奉献的人。将这些人有机地组合起来,提供释放活力、实现理想的舞台,他们会成为社会文明最忠实的践行者。
活动历程:8月7日,烟台晚报慈善义工中心正式设立,这是我市首家正式经市慈善总会授牌的义工组织,也是省内首家在媒体内设立的慈善义工中心。该中心负责组织义工开展安老扶幼、助残济困、助医助学、保护环境、社区服务、公益服务、紧急救援及其它社会公益活动。所有服务活动将坚持无偿服务原则,不索取任何物质报酬。
“晚报义工”面向社会招募,登记义工经培训合格后,编入义工服务组织,一年内服务时间累计达到48小时以上者,由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给予正式注册,并建立终身档案。另外,当义工年暮、患病和有困难时,可以优先享受相应的义工服务。
社会效果:在设立后的4个月时间里,晚报义工先后组织义工赴老年公寓、SOS儿童村、海水浴场、汽车站等场所进行社会公益活动,受到市民广泛好评。
No.4 晚报记者远赴北太平洋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记者的职责是记录历史,而一名晚报记者却书写了历史———他是中国第一位跟随渔政执法船深入到北太平洋的记者,也是海上采访美国军舰“急流号”的中国第一人。
活动历程:为执行联合国大会46/215号决议和中美两国政府《备忘录》,查处在北太平洋公海非法从事大型流网作业的渔船,国家渔政渔港监督局决定开展2006年北太平洋公海渔政巡航执法工作,期间将与美国海岸警备队执法船“急流号”开展联合巡航执法。6月27日—7月28日,本报记者滕新书随同远赴北太平洋的中国渔政118船,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采访报道,连续发表29期《北太平洋漂流记》,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报道了远洋执法情况和沿途见闻。
社会效果:系列报道《北太平洋漂流记》更像一部情节跌宕、妙趣横生的海上探险小说,北太平洋旖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对此次远行的连续关注,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捍卫海洋国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No.5自驾车“魅力烟台”进西藏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这是一段勇敢者的旅程,他们几乎走遍了中国最艰险的道路,克服了常人难以逾越的困难。这是一段属于烟台人的旅程,从书声朗朗的西藏聂拉木小学,到碧波粼粼的青海湖,他们就像一群使者,一路带去清新的海风和充满爱心的“烟台魅力”。
活动历程:6月30日,由市汽车商会、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烟台广播电视局发起策划的“玲珑轮胎杯魅力烟台”———走进西藏大型自驾游活动”举行发车仪式。此次活动的20多名成员将自驾车在30天内穿越西藏、新疆、四川、青海、陕西等地,到烟台援藏干部工作地聂拉木去探望、慰问烟台籍干部,到当地希望小学献爱心,进行捐赠活动。
本报记者时立国、杨诗星全程跟踪报道,车队平均每天开车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穿越十省区,沿路经历了险山、深谷、高原、戈壁滩、沙漠等各种复杂地质地貌考验,历时近一月,全程2万8千多公里。
社会效果:此次行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水母网站进行了全程直播,每天点击率居高不下,很多网友发来了祝福和寄语。
No.6太湖孤儿南下寻亲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落叶欲归根,近乡反情怯。70名“太湖弃婴”在半个世纪以后得以回乡认祖归宗,媒体所发挥的力量功不可没。再续亲缘,善莫大焉。
活动历程:上世纪五十年代,无锡太湖发生洪水灾害,数百儿童通过民政部门被送到山东、河南等地收养。3月13日,本报与《江南晚报》联袂在烟台地区寻找当年的“太湖弃婴”,希望能帮失散的亲人圆一个“半世纪的亲情梦”。
3月24日,在本报组织下,70名50年代自无锡来到烟台的孤儿返回家乡寻访亲人。此次活动由本报记者杨诗星、李攀带队,历时4天,先后在无锡官林举办了寻亲大会,与当地的家属相见,随后又组织孤儿们游览太湖美景,感受家乡的温暖。
社会效果:在本报的积极协助下,先后有两名孤儿找到了亲生父母,全家团圆。活动结束后,本报一直充当着寻亲的平台,继续为大家寻找线索。目前,近百名太湖孤儿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成为在烟台大家庭中的亲人。
No.7骑行采访蓝烟线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用脚踏车亲吻历史,用虔诚心寻找感动。蓝烟铁路承载了烟台人太多的记忆,值其50周岁生日的时候,这次奇异的旅行也是最好的献礼。
活动历程:全长183.877公里的蓝烟铁路,如一条巨龙,穿过烟台,直达蓝村。1956年,蓝烟铁路正式开通,如今已走过50年的历史。在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中,蓝烟铁路见证了烟台的发展。11月10日—11月21日,本报记者骑车一路追随蓝烟线,如实报道周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沿途文化遗产的保留或遗失;寻找老站往年旧事;聆听铁路的前世今生。
社会效果:在烟台,从没有哪条铁路受到过如此的关注,在两根铁轨上,人们或找寻到童年的影子,或挖掘到远去的记忆……有怀念,有期许,更有对烟台铁路事业的深深祝愿。
No.8老于帮办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再过几天,老于帮办栏目将迎来四周岁生日,他不仅是晚报的名栏目,更是广大读者的知心朋友。从“有啥不方便找老于帮办”到“老于帮办———有事您说话”,变的只是一句口号,永恒不变的是烟台晚报服务读者的承诺。
活动历程:为切实发挥媒体为群众办事,为政府分忧的功能,2003年1月3日,烟台晚报开辟了以咨询、协调、出点子为内容的“老于帮办”栏目。从此,“有啥不方便找‘老于帮办’”成为读者家喻户晓的“顺口溜”。2003年3月5日,“老于帮办”被烟台市委宣传部、团市委授予“学习雷锋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栏目主持人于松申记者被烟台日报社党委授予“突出贡献奖”,并当选第二届烟台市志愿服务工作先进个人。
社会效果:“老于帮办”是晚报最忙碌的栏目,小到下水道堵塞,大到帮民工讨薪,到处是记者忙碌的身影。他们不但沟通了市民与窗口单位的联系,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同时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如今,帮办栏目深入人心,“老于”得到社会的肯定。
No.9寻访牟子国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揭示2500年前的神秘历史,追溯烟台文明的古老渊源,一名女记者用坚定的脚步告诉世人,探索远比空想来得直观。
活动历程:今年6月,本报记者李攀和老专家吕伟达从开发区三十里堡的古城遗址出发,带领雨燕车队,沿着2500多年前牟子国迁移的路线沿途采访,一直抵达牟子国的原址莱芜,最终找到了当年牟子国的后人。
社会效果:文物管理部门收集了本报系列报道的所有文章,作为对古城遗址的研究资料。多家投资商表示要对牟子国遗址进行开发。
No.10 奇人大赛大开眼界
魅力指数:★★★★☆☆
上榜理由:咽喉断筷、倒立喝酒、笔写空心……这是烟台历史上一次罕见的演出,人们在惊叹之余突然发现:我们的身边原来如此卧虎藏龙。
活动历程:自8月14日连续报道了具备“连续转圈两小时,头不晕、气不喘”的转圈奇人刘女士后,奇人绝技在读者及市民当中引起强烈反响。为挖掘民间绝技,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国庆节期间本报与东炮台风景区联合主办烟台首届奇人绝技大赛,共有26位奇人高手参赛。经短信投票,咽喉断筷的20号选手王心志以4247票喜折桂冠,成为本届奇人绝技大赛盟主。
社会效果:本次大赛不仅丰富了市民节日生活,还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烟台假日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