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旧作:对教育入侵的反击(12月7日)


对教育入侵的反击
--2000
年英国教育展随想


关键词:教育


     
英国教育展在一片盛誉中热热闹闹地结束了,中国众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已经步入社会的高级人才大为兴奋了一回,这是英国教育巡回展的第一站,此后还要在上海、成都等城市进行展,而且据说后两个月内仍有两次大型教育展。这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教育机构对中国大陆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入侵"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形容的"去举洋进士"的人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
   
这是中国之福抑或中国之祸有谁能说得清,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界人士有何等感慨。想必也是没有必要去说的。

    
但我们还是应该得到启示的,至少有如下三方面:
   
第一、房地产开发的人士的王牌。在家门口接受"洋教育"
     
我们看到,教育与实业投资一样,也是可以引进的,就如同引进设备、品牌管理以及其它可以折合成货币的各种方式一样。因此,对于致力于房地产开发的人士,是否可以将国外的教育机构引进自己的项目,在自己的小区内就可以上"洋学堂",受"洋教育"。这肯定会成为非常诱人的卖点。毕竟人们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问题,自己的努力不过是为后代铺平道路,让孩子们过得比自己好,宁可节衣缩食、省吃简用也要拿出数十万以供子女上个好学校,特别是去接受"洋教育"。而如果不用出国就可以接受"洋教育",岂不是众望所归吗!
   
更何况,还可以充分利用周边人文环境特色,将历史现实很好结合,就此形成独特的文化中心。这样近可赚大钱,远可造福子孙,何乐而不为!

   
第二、有组织地输出中国优秀教师,摆脱清贫,挣取外汇。
    中国的教师素质不一定比不上国外同行,中国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在TOFELGRE等方面以及奥林匹克竞赛等方面均令海外教育无法望其项背,中国教师因而赢得多方羡慕;另外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的内涵甚至中文都是构成对外国人极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中国的教师就不能到国外去做"客座教授"。中国的教育机构素来缺少资金,而中国的教师素来清贫,为什么不能有所改变!与别人相比,我们不仅不是不及,而且有许多可以引以为自豪,让别人眼红的东西,缺少的只是政策的支持与自我意识。

     
第三、走出去,将中国的教育机构、教育体制输出
        既然国外的教育机构如洪水猛兽般已经势不可挡,并大肆略夺中国人才,中国的学校为什么不能团结起来走出去!教育已经不完全停留象牙塔中,是可以市场化的。可以通过市场运作而造成一种品牌,学校教育也是可以作为品牌而产生经济效益。那么我们何不将中国的应试教育输出,因为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在TOFELGRE等方面以及奥林匹克竞赛等方面均令海外教育无法望其项背,而赢得多方羡慕;另外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历史的内涵甚至中文都是构成对外国人极大的吸引力。这应该是我们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即便中国的驾驶学校、中国的MBA、中国的许多教育培训出来的人,应该也会由于"中国特色"而在国外游刃有余。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是可以输出的!

      
将国外的先进东西引进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缩手缩脑,如可以将中国的优秀教师、中国的教育机构甚至教育体制""出去,一方面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为我国赢得外汇;另外弘扬中国文化精髓,并传芳于后世,又是何乐而不为!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比精-贾春宝(Bekings_Solomon)

Email [email protected]

电话:010-13269258122
2000
228日(星期二)

后记:

一个新交有朋友要去留学了,她刚刚结束了在某家公司的工作,想要用两年的时间去突击英语。

让人费解的是,她即不是为了去学国外比较好的专业,而且也不是为了去国外找个“如意君”,仅仅是为了去加强英语,而且为了突击跨过出国留学的门槛,已经报了北京做有名的英语培训机构。让笔者感觉诧异的是,把自己的个人简历这样的事情都要请别人帮忙,而她的更多的时间是用于聊天和社交活动。据她说,准备在两年的留学期间花40万。

笔者不由得想起了曾经在一起三年的女朋友,同样是在失去工作之后报名参加顶级的外语培训机构,参加英语强化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出国,同样是去参加培训之后基本不摸课本,同样知道出国之后要面对巨大的投入。同样不是为了移民国外,同样知道越来越多的老外来到中国淘金,同样的所需要的资金大部分要来自父母和家人。

……    ……

笔者曾经听过关于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人去伦敦,并在一周之内适应那里的生活的故事,还曾经有哥们,当时他与笔者共同接待两个来自英国的客人,商务谈判加旅游全陪,两次先后有20天的共处时间。那哥们跟笔者一同陪不会任何汉语的老外,那哥们的英语只能说goodvery good ok之类的词,但却有极佳的肢体语言表演能力,在那20天之内居然跟笔者一样成了老外的朋友。甚至成为老外的兄弟,老外每次来北京都要专程去他家里找他喝酒侃山,看交情比我们用语言沟通无障碍的人之间都好。

在笔者看来,去国外只为了提高英语,大可不必去留学,而为了跨过去国外留学强化英语的目的,在国内参加专门卖英语的“语言环境”的培训就更没有必要了,因为人被逼到一定时候,潜能爆发是很正常的,在国内寻找外语的语言环境是缘木求鱼之举,更何况是把自己与父母的心血与多年积累花高价钱付给老外。实在不值得。

其实也不是笔者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每个人都会遇到亲人、朋友与同事之类的去留学,这样相似的人还真的很多。太多的人由于一方去留学而饱尝分离与相思之苦,如果相思之后能重逢,能够苦尽甘来也就罢了,但事实是苦尽未必甘来。

其实在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今天,花钱买国外的东西不管是去旅游、投资还是去学习,是采购设备还是请老外做员工,肯定相对合算一些,但每个人都是有头脑的,都是需要看看投入与产出比的。我们没有必要害怕吃苦受累,也没有必要花钱子讨苦吃。

 

40+两年留学,在笔者看来,完全可以在国内创办以汉语言文化交流为核心的平台与机构了。

但那毕竟是别人的事,花别人的钱,用别人的时间。听听笑笑也就罢了。

也许人家不是单纯为了学英语而出国呢——哈哈:)

 

联想起先后在5-6年前写的三篇与教育有关的文章,现在先拿出一篇贴上来共享。希望能够给路过的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国人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

 

贾春宝

2006127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