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


作者前言:本人固执地认为,一种理论是否先进,必须用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而不是用强制力量来维系。所以比较之下,我宁愿去拜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不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吴敬琏、王则柯等著名经济学家,曾不止一次地谈到,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是从苏联搬过来的,错的多,对的少。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始终站在最前列、被称为“吴市场”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多次主张要修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从一开始就是在苏联专家的耳提面命下建立起来的,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斯大林的直接指导下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教育了我们几代经济工作者和干部,“留毒”不浅。并提出:要根据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完全摆脱苏联模式和苏联教科书的束缚,对社会主义经济特征作出更明确的定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王则柯教授指出:“过去的政治经济学,说得好听一些是理想主义或空想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得不客气是僵化的和腐朽的政治经济学,不仅因为不尊重规律而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脚,而且因为不讲真话对社会心理有销蚀作用。” [7]参见王则柯:《重写政治经济学》,http://www.cc.org.cn/old/dongfang/gwqk/010203/010203015.htm)。

 

然而,本学期学校安排我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于我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尽管内心不情愿,可也没办法推却。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计划上和课程安排表上写的是《经济学》,当时看到后,心中还窃喜:或许可以在学生面前一展拳脚,从经济人假设这一基本原理出发,阐述社会政治经济运行原理。可没想到把教材领到后,上面写的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顿时傻了眼,失望已极。

略为庆幸的是,该书是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卫兴华/林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37月第1版),有了这三个东东,那么在林林总总、成千上万的类似教科书中,应该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样即便是错,也错得有权威,为应该考试,还是有必要的,只是可怜了学生们,学的东西没用也便罢了,居然还要花费甚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那些原本是错的东西,如此,中国大学教育不失败、中国大学生竞争得过人家,才怪呢)。为了方便学员学习,本人拟将该书的讲义分章节传到价值中国网上来。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

(一)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615年蒙克莱田的《献给王上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当时这里的“政治”,指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而“政治经济学”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和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以与最初的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区别开来(经济最初的含义)。直至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这两者是通用的,因而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建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实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始创、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完成);(2)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P4-5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深植根于现实经济运动的沃土之中:它来自于现实,同时又能解释现实;来自于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不是让人们背诵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不是某些个别的结论。

2、马克思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常青的,也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其适应和解释变化了的实践。P6

4、无视各种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孤立地、教条式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结果只能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偏离世界文明的发展,最终导致落后和失去生命力。P7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由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天然存在的,如矿藏、原始森林等自然物;另一类是劳动生产物。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还包括扣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以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称为生产资料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

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包括人和物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的辩证关系见P1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附录: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

以下内容参见:《国内政治经济学教材有“名不副实”之嫌》(顾自安)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于1615年出现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的《献给王上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该词在当时是指国家的经济管理的学问,此后从事经济研究的人沿用了这一概念,政治经济学便成为理论经济学的统称。自经济学鼻祖斯密以降,经济学说史上不少经济学家都在其著作中应用和提到这一概念,甚至到目前,全球最流行的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当代主流经济学集大成的著名教科书《经济学》一书中,也仍然把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同义词相互替换使用的。 
  容易引起争议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由于将经济人范式用于
政治市场的交易分析的新颖思路而被学界称为“新政治经济学”。乍看上去,新旧并存有些混乱,但这是否对“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形成否定呢?布坎南本人在《立宪经济学》一书中做了这样的解释:“新政治经济学是指那些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对的,力图突破正统新古典经济学狭隘领域内的几个学术流派,包括公共选择、调节的政治经济学、法学与经济学或者法律的经济分析、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学史等。” 显然,新政治经济学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存在很大差别。
  更名之说并不新鲜,西方经济学界早在19世纪就有人提出:要用经济学替代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如杰文斯于1879年提出“以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但其著作仍以《政治经济学
理论》定名;马歇尔虽然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使用了“经济学”这一名称,但其著作中多处有“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就连全球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也仍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视为同义语:“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名词都还存在。自它们产生以来,涵义都有变化,然而,两者基本上可以看做同义语。” 
  “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长期以来,一直颇多争议。 但在学界,“政治经济学”做为
理论经济学统称的地位并为动摇,尽管西方更流行的称谓是“经济学”但二者并无实质的差别。虽然有经济学家认为:应当以“现代经济学”或“当代经济学”替代“西方经济学”这一称谓,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归入古典政治经济学流派。显然,这一做法的结果会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排除在现代或当代经济学体系之外,这对于发展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己任的那些经济学家确实有些不公平。当然,这种观点的捍卫者多数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但是我国国内的处理办法同样欠妥。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理论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有两门:(1)政治经济学;(2)西方经济学。前者虽采用“政治经济学”之名,但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后者的前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主要介绍西方国家目前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从学科内容上不难看出,国内在学科名称的处理上简单的窄化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范围:仅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讲授内容,而将西方国家在该学科内的成果排斥在外,并为其另立“西方经济学”一科。显然,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经济学”以偏概全,有些名不副实。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说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其
理论在西方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更是政治经济学的宝贵财产,毕竟我们在实践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形态。从学科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是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支流或是派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全部成果。西方自马歇尔之后一百多年的研究成果同样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丰富,其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一样,都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尽管在意识形态上,我们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及其子系就是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唯一正宗,除此以外都是伪科学。这种看法显然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国内理论经济学课程体系的结构不难理解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我国的政治经济学,从课程体系到教材,最初都是引入前苏联的模式,教材最早采用的是由前苏联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书分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部分基本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简本,社会主义部分则是苏联当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而这种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严重对立导致的学术乃至学科体系的对立,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财产得以继承。此后,我国国内学者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政治经济学教材做过多次修订和改写,但基本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定式。而政治经济学简单的窄化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事实则由于事关“政治”,无人问津了。
  可以理解,作为以马克思主义
理论为指导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方法是必要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地位也是客观需要,但这并不能通过在学术领域采取“占山为王”或“另立门户”的办法来确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http://www.studa.net/Place/060207/1541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