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要有某种产品与某种需求对应起来。
品牌就是厂商与消费者在利益层面的交流平台。
品牌化产品相比非品牌化产品,具有强化了的利益匹配性。强化了的利益匹配性来自企业对利益主题的建设。利益主题就是经设计由某价值观及根据某价值观结合的一系列统一的利益组成的利益系统。
在价值观的统摄下,一系列的利益得到有机的整合。
所以能够在与消费者的交流中触动更多相关需求,牵动更深层的需求,形成更强的利益匹配力、给予更多解决方案的感觉和利益。
利益主题具有:系统性、主题性、多层次性、统一性、丰富性。
利益主题的传播执行要注意体现深度、提示多层次、展现整体风貌
利益主题附着在产品上就形成了品牌化产品。
有了利益主题,就能满足消费者整合了的复杂利益。
品牌总在传播某个利益系统,这个系统里往往会有一部分利益与需求相匹配
品牌是一个讲述者……
留有想象余地地讲述,在告诉利益是如何匹配的,有哪些可以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而不仅仅告诉是什么利益。包含更深层的东西,就像利益不再成为问题。
品牌化运营就是在提供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设计利益主题,并围绕主题提供附加利益,由此达到利益差异化、扩大化的优势。
“设计利益主题”是产品诉求人本化的过程,是区隔和强化核心利益的方法。
它是文化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利益主题”不但是利益的传播层面整合,而且更可能是“利益”的升华。这两个层面的方法都是产品诉求的人本化过程。前者,整合传播“核心利益”,基于产品特点、生产能力这样的基础问题与产品诉求的结合,直接面向传达产品定位也就是价值交换这个目的。就像这样的语言:“如果你有这样的需要,请考虑本品牌”。后者,升华“核心利益”,基于生产者(包括服务者)个性与产品诉求的结合。生产者个性包括公司的精神(religion)、文化、使命、理念,很多细小处的态度和做法也可以是重要的构成部分。升华“利益”直接面向传达强势的价值观。就像这样的语言:“我们以这样的态度为你提供……”
也就是说,“利益主题”存在面向价值和面向价值观这两个层面。
当然,任何营销传播的演绎都在传达价值,也同时在传达各自要宣扬的价值观。所不同的是在升华“核心利益”的层面,需要企业和产品“漂亮真我的出席”。因为价值观是人性化的,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产品个性光环,进而赋予受者个人化体验。参照博比·卡尔德(Bobby Calder)博士“品牌就是让消费者享受到体验”的观点,消费者追求的是体验,而品牌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得到体验,品牌的至高追求就是整合价值传递。从这个角度看整合传播利益是品牌化运营的初级层次,它只是简单的价值传达,缺乏整合,所以它只是简单的认知整合。
“围绕主题提供附加利益”是实施以至强化核心利益主题的方法,是着眼于消费全过程的深入交流。它需要企业进入与消费者深入交流的角色,演绎产品的利益化、体验化,在消费者某问题的解决中更多地发挥战略层面效果而不仅是战术的。
例如,在旅游爬山过程中口渴了是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精神需要。得到水喝是解决,如果更能得到可口可乐喝则更是在旅游活动上的享受、在精神上的升华。
品牌化企业和产品自身具有张力,与消费者间有吸引力。这就是品牌的价值,也是品牌化产品得到溢价的原因。
说它具有力,这种力源自企业和产品也就是企业行为的存在所代表的强势生产力、文化力。是企业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繁华,而繁华总是对人有吸引力的。
张力是在先的,吸引力的形成则需要企业与消费者间更多的交流(和物理上的道理是相通的)。在现阶段,更多地是依靠企业主导的商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