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支点



    农历新年刚过,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反复呈现:亿万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拖儿带女,塞满南下北上东去的列车,又回到那陌生而熟悉的都市。而在家乡,他们只做短暂停留,那村庄已然变得熟悉又陌生。
  熟悉又陌生的村庄俨然是一个“凋敝的村庄”。比如,在安徽某村庄,多年前反复被大水淹过的池塘,淤泥充塞,水草丛生,蓄水灌溉的功能几近丧失;塘坝周围树根裸露,丢弃的农药瓶随处可见,不少田地长满野草,留守劳作的还是几十年前那一拨健在的老头。
  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大多如此。农村需要变化,农业需要发展,农民需要富裕。这已成共识,也迎来改变的契机。
  “一号文件,头号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一号文件均涉农,“三农”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得到贯彻实施。而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着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之后,一系列的安排足以把这一战略“烤热”:1月25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内容就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来着力推进。2月14日,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将专门就新农村建设做出战略部署。
  然而,两个场景已形成鲜明对比,一面是中央为建设新农村家园而多方动员和行动,一面却是大多数青壮年农民远离村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新农村建设为谁建设?靠谁来建设?缺少了他们的参与将会怎样?如何定义和定位这个群体的角色,尤其是在这个大变动时期,如何理解这个群体的身份转换?他们究竟如何参与建设和如何享受建设成果,尤其是随同进城的子女如何受惠?这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而这仅是现实问题露出冰山一角。这一世纪工程决非那么轻松就可推动。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尽管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如同“撬动地球”的工程,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利用杠杆原理来推动,着力容易且更有效率。而支点很关键。这一支点不是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支点,而是关乎破局之道和实施进程的战略支点。由此,我们需要发现这一战略支点的形成因素,破除诸多误区,进而找到它的恰当位置。
  思想统一是首要因素。从农村实际出发,准确理解这一战略内涵,并真正转化为自觉意识去指导工作,上下一致,方可启动。以文件贯彻文件,只会把新农村建设变成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无法落到实处。
  着眼长远。新农村建设并不局限在其建设本身,还应有国际视野的考量。正如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判断那样,总体上外部环境对我们发展有利,但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新的挑战。尤其是当外部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导致外需不振时,内需要挑起大梁。我们需要着眼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未雨绸缪。新农村建设当是一个重要支撑。
  两个积极性形成合力。中央政府的决策力加上地方的执行力,两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农村建设,而且关键在地方。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意识,至关重要。“剃头挑子一头热”,事情无法推动。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届政府能够完成的事情,要防止大跃进倾向,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此政策要有连续性。新农村建设要更多地关注公共事业的投入,但不能简单理解为中央投入多少钱,做多少项目就可以达到目的,光盯着中央的钱和项目势必会把“经”念歪。新农村建设不等于建设新村,不等于拆了建,成排又成片;也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路修了,自来水通了等等,急躁只能是适得其反,流于形式,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新农村建设也不是标准化作业,不是简单地搞样板推广,思路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能简单照搬。东中西部自然条件、经济实力和发展阶段差异很大,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
  应该说,统一思想认识,着眼长远,努力发挥两个积极性,做好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做好科学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纠正和克服各种误区,关注农民工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等等,是寻找新农村建设战略支点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