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血案》vs《无极》——反思影视的市场和销售策略
这几天网上恶搞的东西很多,《馒头血案》vs《无极》成了一个很多论坛都有谈及的话题。本来对电影没有多大兴趣,既然这么热闹也就在网上下了《馒头血案》,看了觉得有些搞笑,也有些讽刺的东西在里面,而且讽刺的还不只是《无极》这个电影本身。
在著作权问题上,我们不是专家,因此不便深谈,但是在市场影响上看,《馒头血案》已经在实际上起到了对《无极》的宣传作用,当然《无极》剧组的官方可能认为作用是非常负面的。所以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些什么问题。如果这个逻辑正确,可能米国总统们每天都会委托律师找茬去了,以前在网上就有打老鼠一类的打开林顿的游戏,现在好像也有小布希跳舞一类的falsh游戏,但是米国总统们好像没有这种法律意识,去刻意维护他们的光辉形象。但事实上,这种漫画或批评对米国总统们的影响没有这么大,甚至同时提高了其亲和力。在这后面有个问题,就是舆论的自由,虽然在宪法中有这么几笔,但是人们的理解可能不太一致。米国总统们可能没有国人的理解深刻,国人总认为只要是官方的有后台的有影响的,就是正统的,就要捍卫,米国人不这样想,他们认为的舆论自由可能同我们认识的不一样,我们的娱乐圈一方面在模仿西方的手法,一方面却准循着几千年的古旧传统,于是就有了很多表面的维权问题。这在其他方面也都有体现,还不只是《馒头血案》vs《无极》这个案例中。
在经济学术上,《馒头血案》vs《无极》是有更深层次的市场学意义的。首先看《无极》,这部片子在国内票房并不太好,但是海外版权也是买了钱的,即便真如宣传所讲投资成本却超过3.4亿,这部影片也是赚了很多钱的,其资产收益率还是不错的。但就利润而言,其实可以算是比较成功的影片运作。
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花钱看了《无极》的消费者们感觉不值,这是典型的消费效用论,或者说叫做消费满足论问题。在买电影票以前,因为媒体的宣传,大多人看了宣传的人们会对这个片子报一定的期望,当然这个期望有高有低,但不论如何,只要花钱买了票的人在花钱买票的当时至少会认为,花钱买票至少可以达到等价的满足或者效用交换,也就是说他们失去的钞票的效用在买票的时候看来是小于或者等于那张票的效用期待的。然而,电影票始终要看了才会变成兑现的效用或者满足,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很多人发现,原来《无极》和前几部所谓的大片差不多,也就是些大场景和简单情节的堆砌,于是看完后他们就会说出他们的想法,并且同类的会聚在一起探讨更加能够体现他们想法的技术手段或者言论,如果某种手段或言论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思想,这种手段或言论就会广为流传,于是就产生了《馒头血案》的大众化。
当然,这些人在电影艺术家眼中可能是没有多大艺术修养的,但我们不能忘记,市场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货币和利润追逐的也就是市场上的金钱,而不是他们的艺术修养。再说了,笔者不才,从来只会算些38+250一类的简单数学问题,因为艺术修养这个东西没有明确的逻辑和数学定义,所以我们也不知道怎样描述才更加合适,说不定对那些你所认为没有艺术修养的人而言,你才是真正缺乏修养的也未可知。
在《馒头血案》vs《无极》的案例中,《无极》花了太多的宣传费用,把部分人们的期待提高过渡,当人们看过《无极》后,发现并不能达到期望的感受满足,自然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在任何一部影视作品中都会有,只不过存在具体的数量问题。国外的大片不会例外,国内的大片也不会例外。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他的流传无外两种形式,即自己的广告大力宣传以及良好口碑的自然宣传,在今天这个时代,要靠口碑宣传其一需要时间,更重要的还需要作品切合大众的口味。在商业运作上,我们能够左右的当然只有前者,也就是自己打广告,良好的口碑是消费决定的东西,人们的思想是不容易受到轻易控制的东西。
因此,铸就一部在商业利润上成功的影视作品,宣传是必需的东西,宣传本身同产品的优劣无关。
经过宣传,更多人知道了作品,并且买票或者花费时间去感受作品,当感受完成后,也就自然有了自认为上当受骗的人。
在相似投入的宣传影响下,去感受作品的人群的总体数量差别不会太大。如果同这个总体数量差距太远,那就说明宣传运作有问题,这会导致作品的投资失败。
在相同的宣传投入前提下,当这些没有满足预计期望的人(也就是自认为上当受骗的人)绝对数量很少,同时相对数量也很少,就说明这个作品的拍摄非常契合大多数宣传受众的口味,这时,我们可以认为作品在宣传受众的范围内达到感受期望的成功,并且宣传也非常成功。
在相同的宣传投入前提下,当这些没有满足预计期望的人(也就是自认为上当受骗的人)绝对数量很少,而相对数量较多,我们就可以认为作品在宣传上非常失败,所以造成没有多人人买票,并且买票的人大多不喜欢看这个作品。
在相同的宣传投入前提下,当这些没有满足预计期望的人(也就是自认为上当受骗的人)绝对数量较多,同时相对数量也较多,就说明这个作品的拍摄没有契合大多数宣传受众的口味,这时,我们可以认为作品或者在宣传方式或面对对象上出了问题,或者在作品本身的制作上不能切合大多数可以共同接受宣传的人群的口味,但整个宣传的运作却是成功的。
在相同的宣传投入前提下,当这些没有满足预计期望的人(也就是自认为上当受骗的人)绝对数量较多,同时相对数量较少,就说明这个作品的拍摄契合了大多数宣传受众的口味,这时,我们可以认为作品的宣传运作很有力度,但是宣传方向或者手段需要部分调整。作品的制作在期望感受上是基本满意的。
不论是一部什么作品,我们总是可以用以上的规则在经济学术上去看它。《无极》面临的那种情况,我们没有统计资料,因此不做判断。
《馒头血案》,就我们所知,花费的主观宣传成本是非常少的,但是很多人的感受却不错,可能这同《馒头》的免费有关。但不论如何,《馒头》在我们以上的规则中,很可能占到了第一条,即很少有人认为看了《馒头血案》觉得上当受骗,觉得浪费了时间,但是知道《馒头》的人却很多。所以我们说《馒头血案》在宣传和制作中都是成功的,这种成功应当不小于《无极》的成功。
如果反过来看,既然《馒头》的受众基本接受《馒头》,那么就是说《无极》的受众很多并不接受《无极》,这样我们就知道,即便《无极》在商业上成功了,这种成功更大的将归功于宣传的运作,有可能是宣传的受众选择上有问题,也有可能是作品制作中出了些问题,而这些都是作为《无极》的导演和制作人员所不愿意接受的,如果承认这个问题,在今天这个注重履历的社会,很可能会对导演的艺术钱途造成负面影响,他们自然不愿意接受,所以就要找寻法律或其他途径解决这件事。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些事情可能越抹越黑。接受自由舆论,在下一次的运作中注意类似的问题,才是更高明的办法,世上事自有公论,所以米国总统们没有整天忙着维护自己的形象,没有去打击乱用形象的米国公民。理智的人们会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表现。有时候赢得官司并不代表赢得一切。
在今天这个市场氛围很浓的时代,我们更加应当注意到《馒头血案》vs《无极》后面的所隐藏的东西,即影视作品的市场定位和宣传销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