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教育营销(2)


二、针对主体的营销——高校营销

所谓高校营销是指围绕高校这个对象开展的营销活动。高校营销主要是基于社会竞争日趋激励,大学生就业难等基础上思考提出的。高校作为一非盈利性组织,与传统中产品营销中的对象有所不同,具有自身的特性。对于高校,投入的是知识等智力资源,经过校园文化的同化、陶熏和教师们的精心教育,产出的是毕业生和科研成果。笔者认为高校营销应围绕4S展开的,即学生(student)、教员(staff)、建筑物(structure)、科研(scientific-research)。学生(student),学生是高校的主要产品之一。对于高校来说,在校生的素质和毕业生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的声誉。教员(staff),是高校的主要力量。在校学生的素质一方面来自所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质量。教师在同行中的影响力和参与相关会议的数量和层次等都影响高校的知名度。建筑物(structure)。大学,不仅要有大师,还需大楼。典型的建筑物已成为某些高校的特征和标志,这些建筑物与学校紧密相联,使人将其与某高校联系在一起。如北京大学的博雅塔和未名湖;清华的清华园;哈佛大学有全世界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自然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哈佛先生的铜像等;牛津古城堡的城墙,古朴、庄重、典雅的学院建筑、不同行状的塔尖等;剑桥的特色小拱桥等。科研(scientific-research)。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对学校的影响都很大,教师的科研成果也是学校的一大产出,其数量和质量(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比率等影响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针对客体的营销——学生的就业营销

根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总数为212万,最终就业签约率为80%左右。2004年的毕业生数量为280万,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可能总数约在320多万,今年的就业人数接近400万,市场更是不景气,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那么,谁该为就业难买单呢?对于就业难的事实,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扩招是罪祸魁手,但笔者认为,不是扩招制造了就业难,就业难只是短期内和培养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因此动摇高等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业难的责任归属,主要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宏观和深层分析看,当前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暂时的困难,并不意味着人才过剩,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时,就会出现就业不足,高校即使不扩招也会出现失业的问题。非但不是扩招制造了失业,而且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缓和失业的有效途径。 (二)户口制度,包括派遣证制度等,也往往是构成就业困难的壁垒。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姚裕群教授认为,本来一个学生能找到工作,有公司要就行了,为什么非要用户口来限制呢?(三)由于学科设置不合理或重复建设造成的结构性求职难也相当普遍。有些学科如经济管理等,由于各校都开办有类似专业,造成毕业生太多,供大于求,自然工作难找。(四)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实践能力不足,动手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等大学生的个人因素也造就了就业难。(五)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的期望太高,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有业不就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暴露出大学毕业生和家庭心态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那么,究竟谁该为就业难买单呢?如何围绕教育的客体(学生)来展开就业营销呢?笔者认为,围绕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责任者,在营销的过程中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协调:

 一是在理念方面的转变。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从精英主义就业观转向大众化就业观的过程中,竞争更加激烈,应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毕竟大城市职位是有限的,但中小城市却还有许多职位没人去。有关部门、学校应从自身做起,改进工作,改革不合理制度,创造出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鼓励学生去西部或中小城市工作,国家、社会、学校应该加大服务力度,从信念、意识形态、管理层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志愿去西部的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二是社会舆论要正确引导,不要一窝蜂的选择某个行业或职位。如公务员虽是一个高安全、高稳定系数的职业,但薪水并不高;而民营企业等则有高薪和很好的发展空间。各行各业都能成功,关键是对自己进行分析与定位,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以一种平坦、乐观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就业。

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宏观经济特征和市场需求来设置审批专业,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内耗。统计等部门应对就业提供长期跟踪,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转变旧的认识和观念,建立一套科学的、准确的大学生就业预测与跟踪体系,真正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办法来看待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如当前基本每个学校都有会计、市场营销、管理等类的专业,这是很不正常的。高校自身在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应实施相应的改革,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是实施就业方式多样化,鼓励自主创业和下基层。如广东省将出台包括自主创业减免税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就业。穗深两市将实行准入制,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范围的有关规定将取消,毕业生到扶贫县工作有奖,各地积极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快办理登记手续,税务部门则应切实落实优惠政策。

五是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单位,应实施特色教育,如增加对毕业生行业知识的了解(适应能力快),增加对毕业生个人创业的指导等,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实践机会,在发达的地区开设窗口(增加机会和途径)等等,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增加就业途径。

 六是国家应形成新的产业,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如开辟扶持新的知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等,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此之外,还可分散毕业时间,避免集中和错失机遇;毕业后继续受社会专业培训,以增强竞争力;还可考虑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医疗等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等等。总之,就业营销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个人、社会中介(如人才市场和专业性培训机构等)等相关责任者共同努力,协商解决。

四、结论

总之,对于教育营销,需要进行整合资源,内、外部营销结合,系统思考。一是深入开展对新观念的营销。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知识、培养诚信、能力与素质综合发展的质量观,着重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包括学术性、职业性、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在内的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全面教育价值观,将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将满足社会目前需求与适应社会长远需要相结合。二是跨越边界,抓好学科结构调整。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打通二级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大经济、大管理人才培养格局,使学科交融,培育边缘新兴学科。三是在“产品”质量上要突出抓好素质教育。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高尚精神情操、广阔的人文社科知识、多方面的素质及从事国际经济管理的能力。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培育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四是在战略上各高校要根据宏观经济特征和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内耗。如当前基本每个学校都有会计、市场营销、管理等类的专业,财经类高校自身在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就应实施相应的改革,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增加对学生对行业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