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邮政服务你将被谁抛弃?


一声叹息:邮政服务你将被谁抛弃?

 

庞亚辉/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邮政局与电信局分家之前,统一称为邮电局,据说是很多人挤破头都想进的单位,也正因为此(至少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养成了高高在上的“门难进、脸难看、头不抬”的心态和意识,这也是大多数非市场经济时期,多数国有和事业单位的一贯表现。

而电信和邮政系统分家,则是中国改革的一个缩影和市场经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今天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来看,虽然电信还算不上上乘,但至少有了不错的雏形:统一的形象、整洁的店容、微笑的面容、礼貌的承接等等。然而,以笔者在不同城市对邮政系统的亲身体验,似乎到今天其服务意识还没有扭转过来,依然是老面孔、老形象、老态度,令人失望至极。

这里有一个春节之前刚刚经历的实例。由于写稿创作的缘由,《中国经营报》和《中国经济时报》分别以邮政汇款单的方式寄奉了稿酬,金额也就2000多元。汇款单上写着可到上海任一邮政局(所)支取。于是本人先是委托秘书在白色路邮政所取款,一大早就赶过去了,结果却被告知邮政所没有那么多现金,取不了。工作人员问着不着急,如果着急的话,可以到华东理工那边的邮政局去取。由于时间安排的原因,就没有去。第二天,恰好办事顺道,我索性直接到漕东路邮政局去取。人挺多,没有座位,大家都站着排队。大约排了半个多小时,突然该窗口告知12点下班了,到另外一个窗口办理。这个队等于白排了!不少人开始埋怨。窗口内的营业员却装着听不见,很快就离开了。没有办法,主动权在他们邮政手里,再排队吧。就这样重新排队。然而,当再次轮到我时,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营业员头都不抬,“你只能取一张汇款,没有那么多钱”,说罢就扔出来一张汇款单。“不是吧,你们怎么能这样?才2000来块钱呐,不是到邮政局就可以了吗?”营业员没有做任何的解释,把其中兑付的一个汇单的现金扔了出来。

在上海这样一个讲究服务、讲究方法和效率的国际性大都市里都这样,我真的不敢想象在其他地方会是什么样子?作为局外人,我不知道邮政系统的管理机制、绩效考核、人员激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即使不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形式上创新,至少也应该向别人学习吧?笔者在这里倒是建议邮政好好反思和自查了,不妨将招商银行作为学习的榜样,再不济也得向电信看齐啊,不然真的会被人们抛弃得越来越远了。

在这里还有一点,困扰多时,也想提出了跟广大媒体界的朋友探讨:给作者的稿酬必须要通过邮局邮寄吗?

现在已经非计划经济年代了,互联网、银行卡都已经做到了实时、准确到帐了,而且服务也都挺好,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直接通过银行将稿酬打到作者的个人卡上呢?如果这样做的话,笔者以为至少可以在这样几个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接收稿酬的及时性。那边打卡,这边就可以收到,简单快捷、查询方便;二、节省了作者的时间。作者避免了拿着汇款单在不同邮局之间奔波、排队等待之苦;三、节省的纸张的浪费,并可降低手续费。每每汇款单都是一张大大的纸张,质量也不错。但处于当今无纸化、电子化的年代,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一浪费纸张二浪费邮递员投递的时间。而且据说邮局汇款的手续费大约是10%,并不便宜!四、避免了作者搬迁“查无此人”之忧。现代社会是高流动的社会,作者会在不同城市之间、不同单位之间流动,加之媒体支付稿酬多在文章刊登后的1-3个月才尽兴支付,而一旦某个作者离开了某个单位,则汇款单就因为“查无此人”成了“回单”,无论对媒体、邮局还是对作者本人都是“零效率”的劳动。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些日,《市场圈》的编辑打来电话,说要寄奉稿酬,问有没有银行卡,最好是招商银行的。看来,媒体已经开始了变革

[email protected],133419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