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香港电网合并还要等多久?
香港政府最近发表了关于电力市场未来发展的第二阶段谘询文件,引起了各界热议。同时,一家由内地及本港企业联合组成的电力公司,又准备由广东电网向新界供电,为港电力市场带来全新局面。这些发展对香港的电力行业以至整体经济将有深远影响。
对两电监管争议甚多
各方对文件内有关中电、港灯等两家香港电力公司的新规管模式,特别是其回报率及定价机制,争论尤其激烈。但其中有不少观点并不恰当而须予以澄清,包括:(一)不宜把发电与其他行业如巴士的回报比较。不同行业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风险因素不同,不能直接相比。(二)用电占居民开支较低(只约2%)并不一定表示电价便宜。这只反映其他开销项目更为昂贵,事实上香港地租高昂已掩盖了其他项目的高价。(三)国际比较未必合适。虽然香港电价有估计仅次于东京而偏高,但由于一次能源几全赖入口且成本结构性高企,香港电价自然较高,未必表示电力行业有问题。
真正的问题在于电力行业本身是否已达到高效率,而合理化的空间已不多,否则将大有改善及降价余地。关键因素乃行业的结构及市场竞争程度,而这也正是香港电力行业应受关注的焦点。理论上香港电力市场开放,企业可自由进出,但实际上却出现了按地域分割的双头垄断:形成了中电在九龙新界而港灯在港岛专营的诸侯经济格局。由于没有市场进入的法规障碍,技术上跨区输电也绝无问题,且港九间有逾三成的巨大电价差别可吸引进入,故造成双头垄断的必然是其他的人为障碍,具体为何值得研究。
香港电力有双头垄断
同时也不能忽视自然垄断的可能,即按规模经济要求全港只需要一家电力公司。但若有自然垄断,则双头垄断的格局更难以解释,除非如上述有人为障碍。此外,考虑自然垄断问题时还须超越香港的行政边界,因市场在无进入法规限制及无入口关税的情况下,外来供应大可长驱直入。当然,从实际角度看可能的外来供应源只会来自毗邻的广东。过去外来供应未有出现,纯因内地经济封闭,且电力行业水平不高投资不足。但时至今日情况已大变,故“外来者”终于出现,详如下述。
有人认为竞争不一定好。这确是事实:当竞争机制不完善或出现突发性供求巨变时,市场仍可失去平衡。另一方面,没有竞争却肯定不好,因为效率必然低落。有人还认为不会有第三家企业加入。的确,上述种种原因已令多年来未出现第三者,但最近情况有变,由内地的中电国际、南方电网及本港慧峰集团等成立的中港电力发展公司,已初步计划投资连接南方电网,由广东向新界供电。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单在于打破双头垄断格局而为香港电力市场带来竞争,还将引入两地电网联接以至合并的全新概念。
但这新概念是否可行值得研究。首先,要实现概念并无原则性障碍:香港电力市场没有关税壁垒及进入禁制,连网在技术上亦无困难,在“一国两制”下,併网后可形成“一国一网两制分管”的营运模式。其次,并入大电网乃全球电力市场区域化的大势所趋。大电网有良好的规模经济,分摊各地出现事故风险的能力,和利用用电峰期时差互补等优势,可令运作更为稳定及成本更低。
计划由内地向港供电
另一方面,有人担心内地电力不足及电网不稳,併网后会影响香港供电的可靠性。由于併网非短期之事,故对于这些问题须从长远计议。内地目前的缺电周期已进入尾声,今明两年电荒将可大为纾缓。而未来15年内又将继续有大规模且多元化的电源建设,除火电、水电外还将加快核电、风电等新电源的开发,输电体系的容量及质量亦不断提高。现时中国电力装机总量已达五亿瓩,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十余年后几可预见中国将具备全球最大且较先进的电网,到时纳入香港电网将轻而易举。过去三年内地年均新增发电装机量便接近5000万瓩,约为香港总装机量的五倍。
内地一直都有进行电力外贸并享有盈余。目前情况大概是由香港输电入广东、俄国远东输电入东北,而中国西南则向东盟输电。在1994至2004十年间,电力出口间有起落而呈上升之势,金额累计上升1.8倍至六亿美元,年均值长达11%,出口电量已突破百亿瓩时,相当于保证发电装机逾百万瓩。入口方面则波动甚大,由1994年的1.1亿美元下降至1996至1998的接近零后,在1999年开始复甦而升至2004年的1.7亿多,反映内地电力需求随经济状况而出现的变化。今后随电力建设加快,出口将大增而入口将减少。预计东盟将是主要客源:在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下,中国东盟电网连接乃长远能源合作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