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只眼睛看中国


 
王瑞嵚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文章涉及教育哲学宗教人文时事等领域。作者有广博的历史人文底蕴,厚积薄发,触类旁通。行文言简意赅,见解深刻独创。
 
目录:
 
第一章,看传统
 
1,都是管仲孔子惹的祸!
 
中国的这些没落贵族学者只考虑如何向国王献媚,如何讨好国王,如何出主意对付平民百姓。而从不着眼于如何从平民百姓的立场出发,争取个人的自由、平等、生存、发展权。这块大石头,从春秋战国就压在中国文化的树根上。这块大石头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一个是以管仲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制度。儒思法体,制约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也促使中国文化因缺乏阳刚之气,而具有了阳痿的特性。以孔孟宋明理学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从思想上禁锢阉割文人,中国文人正如梅树一样,被强奸被扭曲,在盆景里偷生。而以管仲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们,则用严酷的户籍制度,用编户齐民、连坐和保甲等制度、限制平民百姓在中国土地上自由迁徙移居流动。把若大的一个国家建成一个大鸟笼,大鸟笼里又套着无数中鸟笼。不让人民自由流动,不让人民自由经商,那“利出一孔”是那“一孔”呢?那就是做官!考而优则仕。
 
2,好人?坏人?面具吃人!
 
论语>里全是谈关于如何戴"面具"的话,对人在社会上生存所必戴的各种各样"面具"的性质、功能、作用,讲得非常详细;对"面具"之间的关系尊卑次序也有专论。并以仁、义、礼、孝、中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以贯之。按照孔老先生和他的弟子们的理论,任何一个好人;他,不论是独处还是与人交往,都不能放浪形骸不拘小节,他必须准备好一大堆"面具",在不同场合时间地点,根据不同情况戴不同的"面具";决不能错戴。一旦戴错,轻者将被斥为不仁、不义、无礼、不孝、违备中庸,重者被定为目无君、父,会被强迫戴上"小人"的"面具"。现在看来,孔老先生讲究中庸之道是极有道理的话。冯友兰老先生说: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在中国做好人累,但若某人被戴上"坏人"的"面具",就更是不被当作人,而是被看作一个物体,可以任人欺辱。
 
3,黑道?白道?正道!
 
黑道规则是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服从老大,老大服从金钱。那么,白道的规则呢?白道的规则也是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服从上上级;相互忠诚,官官相护。因为,官是上一层领导任命的,不是公民投票选举的。因为,官场潜规则是: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黑道人物讲如何黑吃黑,如何占地盘挣钱,也讲与白道弟兄织“网”,相互照应。白道人物更讲织“网”游戏。当然,世间自有公道正道,那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间世还是有正气存在的。正道,就是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服从法律、人类生存公理。上下级相互忠诚,但在这同时,上下级都应服从人类公理即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律令。上级若违备,下级有权拒绝或采取各种形式让公众知情,这就是道德良心天理所在。这就是正道.
 
4,推已及物
 
在孔子的眼里心里嘴上,不管看什么想什么讲什么都与道德有关;孔子的思想里没有人的概念,有的只是道德的人概念的人。千年以来,孔子及其所代表儒家的思想,被中国历届统治者采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奉为金科玉律,大书特书。可我冷眼看到的却是,中国人喜欢推行:己之所欲,强施于人。
 
5,从屈原说到方孝孺
 
苏格拉底和伏尔泰的言行折射出古希腊文明的睿智、宽容。这也是现代西方民主科学精神的源泉。 不屑与小民为伍而走上层路线的屈原,和死守君臣死理,一心要"青史"留名的方孝孺成为后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阴暗的一面。这使读书人和百姓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这种原始积淀也不时出现在当代知识分子身上。
 
第二章,看宗教
 
1,中国的神在地上
 
中国的神在地上,西方的神在天上.在我看来,上帝做事非常认真负责。他老人家不仅创造世界,创造万物,创造人;还随时看护着这一个个渺小的灵魂。不仅帮人造诺亚方舟以避洪水灾难,帮忙为人类制定生存规则,还派圣人耶稣基督来人间现身传道。女娲虽然善良勤劳勇敢,身体力行拯救这个世界于危难,创造出人;但若和上帝相比,上帝是有为主义,女娲是无为主义。女娲走了,没说一句话。人们怀念她,又找不到她,人们缺乏人文关怀,只好自己造神,自己当神。或指认万物有异者为神。人们太需要人文关怀了。 
 
2,羊”和“弓”的困惑——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窥见
 
基督教文化看重个体,忽视群体。中国文化看重群体,个体从属于群体,而不是独立于群体。基督教文化以超现实存在,进行价值判断。中国文化则以现实存在,进行价值判断。基督教文化具有排异性。中国文化具有兼容性。基督教文化是罪感文化。中国文化是智感文化。
 
第三章,看热点
 
1,从木桶理论谈共同富裕
 
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幸福安康?我想运用“木桶理论”解释最为恰当合适。在这里“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状况。只有这部分人真正地富裕起来,并在思想、文化、知识、能力、技术、住房、工资、收支、福利等等方面,能和那样已富裕起来的人看齐,我们才能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幸福安康。形象地说,就是想办法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使它能和那些长木板达到一般的长度。
 
2,由狂人说到文革
 
狂人是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到今天算来他的年龄也近百十多岁了。我常想,要是在文革的暴风雪中,狂人能不能活下来?
 
第四章,看教育
 
1,对"学而优则仕"的一种解读
 
纵观千年,中国由于在佛道儒三教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屹立在东方。然而其厚重有余而变通不足,具有着超稳定的道德精神结构。如果不是枪炮打开大门,可以说,再过万年,中国文化变化不大。 然而,中国文化的原始积累,实在是太厚重了。我就看不出来,当今从国家到地方流行的以学历文凭论人才,那一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我看来看去,思前思后,看到的是"学而优则仕"。而这个"优",不是能力,不是个体的才智,而是文凭学历,而这个文凭学历,现在看来又多是形式和关系的产物,是人们苦心钻营的敲门砖。这个"优"是他人的评判,而不是实践的证明。这样做的结果,逼迫人们离开实践的土地,抽象的、精神的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呜呼哀哉!
 
2,再读"学而优则仕"
 
于是,古往今来,不读书会让人看不起,读书不做官,更会被人耻笑;其结果是中国文化里缺乏平民意识。鲁迅才说,中国文化里没有人,只有主子和奴才。因为只有读书才有当主子的可能,否则,你就甘心老老实实地做奴才吧! 现当代中国社会构成主要还是以平民为主,为什么人们要拒绝平民意识呢?究其原因,还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原始积累"学而优则仕情结"。
 
3,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把人看作人,以人的样子构建人与人的关系。具体到教育上就是把学生当作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充分意识到和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主体性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使其自由发展而不逾矩;是引导顺其自然,而不是硬性限制硬性规定拔苗助长。教育部门、大中小学在制定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在教育教学评估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在教育教学上,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观念从“要我成才,要我学”,转变为“我想学,我要学,我要成才”。
 
4,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成为主体的大学生,他有头脑,能够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判断。他热爱生活,一切新潮时髦,他也不一慨拒绝,他分析哪些值得他花费精力和时间,哪些不值得他去追求。他以物"养"性,而不是以性"养"物,是"物"为我用,而不是我被"物"用。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决不盲目地随大流,他时刻把握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的同时,他也在认识实践,这一对象化活动对他来说,决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独特感受。他的每一次对象化活动都给池一个新的认识,启发他的灵感,充实他的思想,体验他从未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他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命充满希望。唯有创造,用自己的劳动去证明世界,才能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5,人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目的
 
现代社会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为目的。虽然它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在这同时,它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沦为社会的婢女。为此,大学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和修养,能够按照人的样子组织世界。这样,大学教育才能从目前唯社会是用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来,才能引导社会文明发展。这样,大学毕业生将不是物的存在,而是人的真正存在;不是单面人,而是内涵丰富的人。他们到了社会上,不仅能够谋生创业,而且完全能够承担起改革社会的重担。对大学教育如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进行改革,本文提出了五点设想,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6,如何在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之间找到平衡
 
网络最大限度地沟通了人和世界的关系,成为人们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窗口;但另方面,也因其便利性,迅捷性、丰富性特点,容易使人们滋生对它的依赖,从而在有意识有目的对象化活动中放弃感性认识这一重要环节。这点对人的成长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主观世界形成有很大影响。对网络的依赖,容易使青少年学生放弃自己以往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而转向机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抛弃自己以往身体力行的对象化活动,而转为对机器情有独钟。人的个性化减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依赖关系也为机器所介入。他们容易把人与世界的直接关系,看作是人与机器的关系。其机械性形式逻辑思维增强,而辩证逻辑思维却得不到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情感意识减弱,不仅容易把整个世界看作是客体,而且容易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认成是无生命的事物;以致于缺少对生命的热爱,对动植物生长过程和他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没有细腻的感触。甚而,由于他们缺乏生活实践而容易异化为机器的一部分。......在人化自然的同时,不能把个人的思想意识、个性行为,情感爱好一并纳入社会大机器程序里进行统一规划。特别在教育领域,我们不能用"人化自然"的思路去培养人,不能象现代化机器生产产品哪样用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去塑造每一个人的灵魂。自然界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人类社会里每一个人的个性亦是如此。只有以"人的自然化"为教育方针去培养人,使人成为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才是实现网络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平衡的杠杆。
 
7,怎样培训大学教师
 
教师必须名符其实。教师必须是人的主体性存在,而人的主体性存在是存在过程,而不是存在结果,是永远的现在进行时.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井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严谨治学,追求真理,培养学生成为人的主体性存在;才能使其实与其名相符,反之,则是徒有其名。“名”与“实”是否相符,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有的人,尽管在名义上是教师,但本质上他未具备作为教师所应具有的品德和才学.这种人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是误导学生。还有的人,尽管他曾经是一名合格教师,然而由于他放弃了对人的主体性存在的追求,结果成为一个徒有其名的教师;只能机械地解释课本内容和对学生们的练习题判断对错。这种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误人子弟;因为他只“教书”不育人。其次  教师要为人师表,育人先育已,教人先教已。
 
8, 道德标准品质评估的实现是如何可能的?
 
 现代社会,大学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发展起引导和促进作用。大学在制定和贯彻实施其道德标准时,必须使之公众化:既具有理性上的崇高,能够规范和引导学生们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又应具有实践上的合理,使他们经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而不是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从本质上讲;大学道德标准应该是社会道道德标准的要求和期待,通过大学这一教育渠道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华的凝聚,灌输给给青年一代,并使他们能够认同和发扬光大.通过对道德标准制定及其实践的检查和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中的道德实践,使大学道德标准在接受社会检验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最终达到在社会中推广,以引导社会进步的目的.
 
9,道德教育
 
人在社会生存,正如人进行游戏一样需要一个法则来规范人的思想交流、言语行为。道德是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法则。所不同的是,人在游戏中制定法则,是为了裁定游戏终局时胜负输赢;而道德作为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法则,其目的是和局,并不存有胜负输赢。所谓“和”是指和平状态。从历史上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其道德内涵各异,并随着经济、政治、宗教的历史发展,不断地变化。即是今天,道德内涵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中,也都以其各自特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道德教育应着重于贯彻道德的共性,即基本道德法则;而淡化道德的个性。这样,在21世纪的地球村时代,人与人之间友爱、和平才成为可能。基本道德法则:所有的人,不分其肤色,不论其所在国家、地区,不管其宗教信仰,都具有主体地位,都应看作是人的主体性存在,而不能看成是物的存在,更不能当作工具来使用。 人与人在人格上一律平等。人不能有意伤害人。人要助人为乐。人不能自残自杀,而要自尊自强,热爱生命。人要以公正惩恶,而不能冤冤相报。人应该以审美的观念和行为,以人的样子构建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