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2月17日,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向酒类生产、贸易企业、关注酒行业发展的各媒体单位发出关于“减少酒精饮料危害计划”的紧急通告,要求各企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配合国家管理,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酒理念,加强广告管理,促进酒类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起因是最近,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收到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西太平洋地区减少酒精危害计划》的报告,呼吁减少酒精危害,限制或规范酒精饮料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计划》指出,全球有20亿酒精饮料消费者,其中7.63亿被诊断为消费酒精饮料导致异常。而人们对酒精饮料生产、贸易、消费的忽视,使得酒精饮料容易被购买,是导致全球范围酒精饮料消费习惯的主要原因。
《计划》呼吁各国政府以降低饮酒危害为目标,建立酒精饮料税收制度,提升价格,增加消费成本,建立酒精饮料的生产、进口、零售、消费的法律法规;规范或者限制酒精饮料在广播、电视、互联网、印刷物,尤其是涉及青年人的相关活动中进行的推广、广告;鼓励媒体减少对酒精饮料过度、不切实际的宣传,支持独立公众对饮酒危害健康的宣传等。如果《计划》在中国实施,对酒行业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发出紧急通告要求:
第一,坚持“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的基本方向。企业要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允许添加任何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限制企业使用低质量食用酒精。鼓励企业积极研发高质量的低度酒。加大国标贯彻力度,对生产标准高于国标的企业,要予以相应的奖励。
第二,配合政府部门尽快制定酒类法规或酒类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净化酒类生产、流通环节,保证让消费者喝到“放心好酒”。
第三,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酒理念,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降低酒精危害人体健康的几率。
第四,加强对酒类广告的管理,促进酒类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对酒类不科学的广告宣传加以规范和引导,坚决制止虚假广告。呼吁媒体拒绝刊登不科学和不真实的广告宣传,并揭露其行为。
第五,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将开展积极公关,倡导有条件的企业创办工业旅游园和支持社会公益活动,为酒行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将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为酒类行业发展争取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国际交往,汲取国外有益的管理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酒类产业发展模式。
二、保健酒的现状
保健酒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酒,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饮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以治疗为目的的酒,目前,市场中保健酒品牌繁多,如中国劲酒、杏花村牌竹叶青酒、神蚁酒 、园林青雄风酒、中华第一补-海龙、特制三鞭酒、灵芝丝酒、正德牌龟龄御酒、佳凤啤酒、东圣酒业、广西龙山系列保健酒、二都杨梅醉、昭皇酒 、长白山全株系列鲜人参酒、条山牌系列酒、长白山全株鲜参酒、“翁鹤”牌系列日本清酒、老康酒、兰霸芦荟美酒等等。保健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那时候它更多的是作为“药酒”被人们认知的。直到近几十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保健酒才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特别是最近几年,张裕三鞭、劲酒、鹿龟酒等强势品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五粮液、茅台等巨头又先后宣布投巨资加入,使得空间不是很大的现有保健酒市场热闹非凡。目前,我国保健酒的现状是:企业少,规模小,如目前,保健酒企业虽有几百家,但真正获得卫食字国家认可的企业只有近40几家,而市场上可以正常销售的真正保健酒产品只有十几种;从产值上看,全国也就近10个亿左右的销售额,消费者认知度低,其消费偏好和习惯还未形成。作为功能型酒类,它的价值不单是纯粹的感性消费,更融入了一种健康的概念。目前,市场中对于保健酒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一是药性。认为含有独特的成分,偏重于功能的研究和疗效的开发,把保健酒当作一种疗效产品来定位。二是感性。将其作为赠送父母老人的礼品;三是保健性,认为能够延长寿命、美容养颜。